《运动力详解》: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一:力的定义==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有人说:你这是说的力的作用。是错误的。<br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说的是力的本质特点。<br />为什么传统理论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几百年了,就没有人去反对呢?<br />为什么我说出来就遭到反对l1?况且,我还没有说是“作用”啊! #因为“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通过物体…” |
PandaFiredoge(留言 | 贡献) 小 导入1个版本 |
||
(没有差异)
|
2025年4月14日 (一) 06:30的最新版本
一:力的定义[编辑]
-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 有人说:你这是说的力的作用。是错误的。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说的是力的本质特点。
为什么传统理论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几百年了,就没有人去反对呢?
为什么我说出来就遭到反对l1?况且,我还没有说是“作用”啊! - 因为“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通过物体的运动和不运动表现出来。
物体运动,一定是因为有力。 - 因此说,力的定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二:运动力的定义[编辑]
- 运动力的定义:能够使物体运动的力叫运动力。
- 不管有没有外力,能够使物体运动的力都叫运动力。
- 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力>0。物体不运动是因为运动力=0。
- 结论:运动力才是物体运动的真正原因。
- 因此,运动力的定义是对力的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三:运动力是从哪里来的[编辑]
- 运动力物体的运动力是从施力物体里来的。
- 物体的运动力=施力物体的作用力-运动物体的阻力。
- 施力物体的力也是施力物体的运动力产生的作用力现象。
如果施力物体没有运动现象,绝对不能的其他物体施力。 - 施力物体对运动物体可以瞬间接触施力。
比如发射炮弹,射击,扔手榴弹,碰撞等等。
运动物体离开施力物体后,因为有运动力,所以能继续运动。直到运动力=0,才会停止运动。 - 施力物体对运动物体可以长时间接触施力。
比如上升的火箭,上升的飞机,上升的电梯,汽车火车等等。
如果运动物体离开施力物体后,就不可能能继续上升运动。
运动的汽车火车离开施力物体后,就会慢慢停下来。
四:运动力的方向[编辑]
- 运动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 力的方向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物体的运动方向表现出来。
- 因此,运动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五:运动力的作用点[编辑]
- 运动力的作用点在运动物体的重心。
- 运动力平均作用在运动物体的每一个质点上。
- 如果运动物体的每一个质点上的运动力不一样,物体形状会发生改变。
六:运动力的大小[编辑]
- 运动力的大小是指每一秒运动力的大小。
- 每一秒运动力的大小=物体质量X每一秒运动的速度。
- 有人问:运动力只能1秒1秒的计算吗?不是的。
有了每一秒的运动力,任何时间t的运动力都能计算出来了。
七:运动力的计算公式[编辑]
- 运动力的计算公式:L=kmv。
L,每一秒的运动力。k=1/秒(每一秒)。m,运动物体质量。v,运动速度。 - 运动力的计算公式L=kmv,可以计算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电子,分子,光子每一秒运动需要的力。
八:运动力的单位[编辑]
- 运动力L=kmv的单位:L单位:雷。k单位:1/秒。m单位:千克。v单位:米/秒。
- 运动力的单位:1L=1千克·米/秒·1/秒=1雷。
- 运动力1L=世界通用的力1N。
- 运动力的单位1L=1千克.米/秒.1/秒=1雷,揭示了力的本质:力与物体每一秒的运动状态密不可分。
九:运动力第一定律[编辑]
运动力第一定律:运动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 运动力=0,物体静止。
- 运动力>0,物体运动。
- 运动力不变,物体匀速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匀速曲线运动)。
十:运动力第二定律[编辑]
运动力第二定律:运动力与速度的关系:质量不变,阻力不变的条件下,运动速度与运动力成正比。
- 运动力越大,速度越快。
- 运动力越小,速度越慢。
- 运动力=0,速度=0。
- 只有力增加,速度才能增加。
- 证明:牛顿第二定律的力只产生加速度是错误的。
没有速度的增加,哪里来的加速度?
十一:运动力第三定律[编辑]
运动力第三定律:运动力与外力的关系:
- 外力能够改变运动力物体的运动状态。
- 如果外力的作用力与运动力物体的方向一致,能够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快。
- 如果外力的作用力与运动力物体的方向相反,能够使物体的运动速度变慢。
- 如果外力的作用力与运动力物体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能够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 证明:牛顿第三定律说:“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错误的。
十二:牛顿第一定律是错误的[编辑]
(对不起:原帖子有错误,删除重发)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说了物体的三种状态:
-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保持静止状态。
- 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
- 凭什么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凭什么会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呢?
- 有人说:是因为有动量。
- 什么是动量?为什么是动量?既然说是动量了,为什么又说是惯性呢?
- 经典力学也说:物体运动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难道匀速直线运动不是运动吗?没有运动方向吗?为什么力就不不存在了呢?
- 雷氏理论说:只有物体的运动力不变,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证明:说惯性是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无知。
-
- 物体凭什么保持静止状态?
- 只有物体受到的合外力=0,运动力=0,才能保持静止状态。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实验证明的。
- 证明:说惯性能保持静止状态是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无知。
-
- 外力凭什么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 经典力学也认为只有力和力的作用。难道“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的外力就不和力作用了?难道是和惯性,和动量去发生作用了?
- 雷氏理论说:只有运动力不变,才能保持速度不变的运动。
- 只有与运动力同方向的外力作用,才能迫使它运动速度增加。
- 只有与运动力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才能迫使它运动速度减小。
- 只有与运动力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的外力作用,才能迫使它运动方向改变。
- 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错误的。
提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人是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无知。
那些相信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人,疯狂反对运动力理论的人,更是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一无所知。
十三:牛顿第二定律是错误的[编辑]
- 牛顿第二定律说: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定量的计算力与运动的关系,F=ma)。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
- 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力学的最关键性错误。
- 物体受到的力是合外力,不是作用力。
- 物体运动的标志是速度V,而不是加速度a。
-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F=物体的运动力L。
-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运动速度是成正比关系。
质量不变时:- 合外力=0,物体静止。
- 合外力>0,物体能运动。
- 合外力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
- 合外力越小,物体的运动速度越慢。
- 合外力不变,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
- 合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 事实证明:合外力只和速度有关系,和加速度没有任何关系。
牛顿的合外力只产生加速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错误。
十四:牛顿第三定律是错误的[编辑]
- 牛顿第三定律说: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牛顿第三定律是错误的。
-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只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后,合外力=0时的一种静止状态。 -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后,合外力>0时,会发生物体的运动现象。
- 当一个物体作用在另一个物体的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会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 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因为有两个物体的力的存在,才能发生相互作用。
如果只有一个物体的力,和谁去相互作用呢? - 证明:说物体的力只有在物体作用时才存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错误的。
- 证明:牛顿第三定律是错误的。
十五:速度=位移/时间的错误[编辑]
- 高中物理说:速度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 v={\frac {s}{t}} $表示。
- 速度=位移/时间是错误的。
- 位移只与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而与运动的轨迹无关。如果质点在运动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回到原处,位移则为零。
- 难道运动员在400米环形跑道跑n圈后回到原来位置的运动速度=0吗?
- 难道飞机飞行几百公里后回到原来位置的飞行速度=0吗?
- 证明:速度=位移/时间是错误的。
-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速度呢?
正确的是:速度=运动的路程/运动的时间。用$ v={\frac {S}{t}} $表示。V,速度;S,运动路程;t,运动时间。
十六:速度方向的错误[编辑]
- 高中物理说:速度的方向即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 说“速度的方向即为物体运动的方向”是错误的。
- 因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长度。长度,时间和任何方向都没有关系。
- 结论:说速度有方向是错误的。
十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问题[编辑]
很多人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纠缠不清。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两个物体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
- 静止的物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如:
静止的汽车:汽车重力(作用力)=地面对汽车的支撑力(反作用力)。合外力=0。
静止的吊灯:吊灯的拉力(作用力)=吊灯的重力(反作用力)。合外力=0。 - 静止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有摩擦力阻力。
- 当汽车牵引力(作用力)=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阻力(反作用力)时,合外力=0,汽车一定是静止的。
经典力学,教科书上面都说:汽车受到的合外力=0,汽车匀速直线运动。
这完全是不懂装懂的胡说八道!
这是对人类的彻头彻尾的欺骗!
可怜那些没有智商的科奴们却如获至宝,奉若万古不变的真理,代代相传!
不知道这种欺骗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尽头!!!??? - 只有当汽车牵引力(作用力)>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阻力(反作用力)时,合外力>0,运动力>0,汽车才能够运动。
- 只有汽车的运动力不变,汽车才能匀速运动(不光是匀速直线运动)。
- 物体的作用力$ < $物体阻力,比如人用力踢墙,墙肯定是静止的。
- 物体的作用力>物体阻力,比如人用力踢足球,合外力>0,足球运动力>0,足球肯定能飞出去。作用力越大,足球飞的越快越远。
这就是实验实践证明。
十八:力和速度的关系[编辑]
- 速度是合外力>0产生的。如果没有合外力>0,就没有运动速度。
- 因此,合外力>0,产生的是运动速度,而不是加速度。
- 力和速度的关系是:
- 每一秒1N的合外力=每一秒1L的运动力=1千克质量m每一秒产生1米/秒的速度v.。
- 每一秒5N的合外力=每一秒5L的运动力=1千克质量m每一秒产生5米/秒的速度v.。
............................ - 证明:力和运动速度成正比关系。
- 证明:任何一点点力的改变都会引起速度的改变。
- 结论:经典力学说运动不需要力,是完全错误的。
十九: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编辑]
- 力和速度成正比关系。
- 每一秒1N的合外力=每一秒1L的运动力=1千克质量m每一秒产生1米/秒的速度v.。
- 每一秒5N的合外力=每一秒5L的运动力=1千克质量m每一秒产生5米/秒的速度v.。
............................ - 证明:没有力的增加,就没有速度的增加。
- 合外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用每一秒1N的合外力对1千克质量m作用1秒,产生每秒1米/秒的速度v.。
- 用每一秒1N的合外力对1千克质量m作用5秒,产生每秒5米/秒的速度v.。
- 用每一秒5N的合外力对1千克质量m作用1秒,产生每秒5米/秒的速度v.。
- 证明:
用每一秒1N的合外力对1千克质量m作用5秒,产生每秒5米/秒的速度v=用每一秒5N的合外力对1千克质量m作用1秒,产生每秒5米/秒的速度v.。 - 证明:每一秒1N的合外力作用5秒的力=每一秒5N的合外力作用1秒的力。
3,结论:只有增加力,才能增加速度。
4,说力不变能产生加速度是错误的。
二十:自由落体运动[编辑]
- 自由落体运动:是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力匀速增加的匀加速运动。
- 1千克物体每一秒增加运动力4.9L。每一秒增加速度4.9米/秒。
- 1千克物体第一秒运动力4.9L。第一秒速度4.9米/秒。
- 1千克物体第二秒运动力9.8L。第二秒速度9.8米/秒。
- 1千克物体第三秒运动力14.7L。第三秒速度14.7米/秒。
.............................
以此类推。
t时间的运动力L=1千克物体每一秒增加的运动力4.9LXt=4.9LX1/sXt。
t时间的运动速度v=每一秒增加的速度4.9米/秒xt=4.9m/sx1/sxt。 - 证明:越高的物体,下落时间越长,运动力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二十一: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和运动力关系[编辑]
- 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物体质量不变,引力不变,重力不变。
- 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引力作用在物体质量上,质量运动产生运动力,每一秒增加4.9L运动力。
- 结论: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不会改变。只有运动力每一秒增加4.9L的改变。
二十二:关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问题[编辑]
<一> 施力物体:就是对其他物体施加力的物体。[编辑]
- 施力物体的力=施力物体的运动力L=kmv。
- 没有物体运动,没有施力物体的运动力L=kmv。任何物体都不可能施力。
- 施力物体的运动力L=kmv=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 证明:
- 一切施力物体的力都是在和其他物体作用前就已经具备了的。
- 传统理论说作用力是在发生作用时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错误的。
<二>受力物体:接受施力物体运动力的物体。[编辑]
- 受力物体受到的力(作用力)=施力物体运动力L=kmv。
- 当受力物体受到的力(作用力)等于或者小于受力物体的阻力(摩擦力)时,受力物体是静止不动的。
- 当受力物体受到的力(作用力)大于受力物体的阻力(摩擦力)时,受力物体是能够运动的。
- 受力物体的运动力L=kmv=施力物体运动力-受力物体阻力(摩擦力)。运动力越大,速度越快。
- 证明:传统理论说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是错误的。
二十三:检测一下你自己是否无知[编辑]
- 不知道1秒运动5米的速度v=5米/秒的人,是无知的。
- 认为只能用微积分,用d计算速度的人,是无知的。
- 不知道任何瞬时的速度都是每秒多少米的人,是无知的。
- 不知道任何速度v,都可以代入运动力公式计算出需要的运动力的人,是无知的。
- 证明:那些坚信经典力学说“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人,是无知的。
二十六:运动力越大时越省燃料的证明[编辑]
在运动过程中,对于同一物体,运动力越大,速度越快,越是节省燃料。
- 比如:要让1千克物体阻力为1N时第一秒运动10米。那么:
- 第1秒需要11N 的外力,产生10L运动力,才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10米。
- 第2秒撤销外力后,只有9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9米。
- 第3秒只有8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8米。
- 第4秒只有7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7米。
- 第5秒只有6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6米。
- 第6秒只有5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以5米/秒速度运动。
- 第7秒只有4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4米。
- 第8秒只有3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3米。
- 第9秒只有2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2米。
- 第10秒只有1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1米。最后1米运动完了,运动力没有了,停止运动了。
- 11N的外力一共运动了10秒,运动路程55米,平均每米的外力0.2N
- 比如:要让1千克物体阻力为1N时第一秒运动1米。那么:
- 第1秒需要2N 的外力,产生1L运动力,才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1米。
- 如果第2秒撤销外力后,只有1L运动力,能让1千克物体运动1米。
- 因此,2N的外力一共运动了2秒,运动路程2米,平均每米的外力1N
- 证明:在运动过程中,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力越大,越是节省外力。
- 最重要的是,如果1克燃料产生1N的外力。那么:
- 第一种运动,11克燃料能够让1千克物体运动55米。平均每米消耗燃料0.2克。
- 第二种运动,2克燃料能够让1千克物体运动2米。平均每米消耗燃料1克。
- 证明:在运动过程中,在相同质量,相同条件下,运动力越大,速度越快,越是节省燃料。
- 这是理论上的证明,应该是没有误差的。
- 但是,在客观的具体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误差肯定是存在的。
- 同时还进一步证明:
- 只有合外力>0,运动力>0,才能产生运动速度v。
- 只有保持运动力不变,才能保持速度v不变的匀速运动。
- 运动在有阻力的过程中,必须使用燃料产生的外力去增加克服阻力的运动力,保持原来的运动力不变,才能保持匀速运动状态。
- 证明:经典力学说“匀速直线运动合外力为0”是错误的。
- 证明:经典力学说“运动不需要力”是错误的。
二十七:运动是绝对的[编辑]
- 物体运动速度=0,静止。
- 物体运动速度>0,运动。
- 因为速度是绝对的。
- 因此,运动也是绝对的。
- 说运动是相对的都是错误的,无知的。
二十八:静止是绝对的[编辑]
- 什么叫静止?
答:速度=0,就是静止。
- 速度=0,这是绝对的。
- 因此,静止是绝对的。
- 有人说,房子是静止的,山是静止的。难道它们没有随着地球运动吗?
答:这些人不知道是地球承载着房子,山的运动。如果地球速度=0了,地球,房子,山还在运动吗?
- 问这些问题的人是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一无所知。
二十九:惯性定律是错误的[编辑]
- 运动力>0,物体运动。
- 运动力=0,物体静止。
- 物体不存在惯性。
- 惯性定律是错误的,无知的。
三十、天体的引力,运动力,公转和自转[编辑]
天体的引力,运动力,公转和自转(原创)
作者 雷绍武
天体为什么公转和自转,至今都是人类的不解之谜。作者做出了通俗的科学的解释,仅供大家研究参考。
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天体都具有引力和运动力。引力和运动力是宇宙天体产生公转和自转的缺一不可的两个力。
一,引
1,引力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只要物质存在,引力就存在。
2,引力与电磁力不相同。电磁力有极性。引力没有极性。
3,未自转的天体的引力呈辐射状,如同向外四射的太阳光芒。
4,引力的方向与光芒的方向恰恰相反,每个引力都直指该天体质心。
5,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引力越大,引力的范围也越大。
6,引力的大小与该天体的距离成反比。离该天体越近,引力越大。离该天体越远,引力越小。距离相等,引力大小相等。这就是气态物体,液态物体为什么都是球形的原因。也是气态物体,液态物体,流体物质形成圈层结构的原因。
7,天体质量不变时,天体引力的大小,方向,范围都不会改变。
8,引力的位置和方向在天体上面都是固定不变的,与转动的天体同步。
9,自转着的天体,在自转轴的中心有一个与自转轴垂直分布的同向同步旋转着的引力圆盘(黄道面,赤道面)。引力圆盘两边相同纬度的引力面与自转轴中心成对称漏斗形,纬度越高,漏斗形引力面的夹角越小,自转轴两极的引力为一条直线(自转轴延长线上),因此,离引力圆盘两边越远的漏斗形引力面无法形成同步旋转的圆平面运动的中心引力拉力。
只有引力圆盘(黄道面,赤道面)上的引力,才存在同向同步旋转的圆周运动的中心引力拉力。这就是卫星系统,行星系统,太阳系统,银河系统等一切旋转系统形成共向共面的主要原因。
10,引力作用的目的:是要将引力范围内的一切物体通通吸收到引力中心物体上面。
但是,为什么宇宙天体没有因为引力的相互吸引而凝固成一个整体呢?这是因为在宇宙中除了引力外,还有一种能够与引力抗衡的力——运动力的存在。
二,运动力
1,运动力是物体的运动属性。宇宙中,一切运动的物体都是因为有运动力。
2,么叫运动力:能够使物体运动的力,都叫运动力。
3,运动力计算公式:运动力L=kmv.
匀加速运动时,v=at。 a,加速度。t,加速时间。K为常量=每秒=1/秒。m,物体质量。V,运动速度。L,每秒的运动力。
4,为了不与传统力单位混淆,运动力的单位:雷。
为了同世界通用的力F,N接轨,1L=1N。1L=1N=1/秒*1千克*(1米/秒) =1雷。
意义是:1L的运动力=1千克物质以1米/秒速度运动1秒需要的力。
5,运动力的作用点:作用点在运动物体的质心,平均作用在运动物体的每一个分子上。
6,运动力的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7,运动力和速度的关系。
质量和环境条件不变时,运动力与运动速度成正比。
运动力>0,物体运动。
运动力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运动力越小,运动速度越慢。
运动力不变,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匀速运动。
运动力增加(运动力+外力),运动速度增加。
运动力减小(运动力-外力),运动速度减小。
运动力=0,运动速度=0。物体停止运动。
8,运动力产生的根源。
一切引力,电磁力,运动力物体作用时的合外力>0等,都是产生运动力的根源。
运动力=外力-阻力=合外力>0。
9,运动力是唯一能够与引力抗衡的另一种力。因为有运动力的存在,宇宙天体才不会因为有万有引力的相互吸引而凝聚成一个整体。
10,天体运动的运动力,就是当年牛顿等科学家无法认识的,认为是“上帝的推动力”。
也是现代科学家错误认识的“暗能量”。
11,运动力和引力,是宇宙天体产生自转和公转的缺一不可的两个作用力。不管缺少了任何一个力,宇宙天体就不可能发生公转和自传。
下面,以地球为例说明宇宙天体是怎样发生公转和自转的。
三,地球为什么能绕太阳公转
地球能不能绕太阳公转,地球起源体进入太阳旋转着的引力圆盘后,离太阳距离的远近是关键。
地球起源体的运动力大小L=kmv是在它进入太阳系地球轨道以前就具备了的。单以地球起源体进入太阳引力圆盘时离太阳的远近不同,中心拉力(引力大小)不同,就会产生三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种结果:假设地球起源体进入太阳引力圆盘时离太阳较近,如果在金星或水星的位置,太阳对地球起源体的中心拉力就会比地球起源体的运动力大很多,地球起源体的公转轨道必定会越转越小,最终融入太阳。
第二种结果:假设地球起源体进入太阳引力圆盘时离太阳较远,如果在木星、土星或天王星的位置,太阳对地球起源体的中心拉力就会比地球起源体的运动力小很多,地球起源体的公转轨道必将是一个椭圆。离太阳越远,运动力比中心拉力就大得越多,椭圆轨道就会越扁长。当运动力比中心拉力大得太大时,太阳引力就拉不住地球起源体,椭圆轨道就会开口,地球起源体就会跑出太阳系去。
第三种结果:只有当地球起源体进入太阳引力圆盘时,离太阳不远不近,使地球起源体每一秒的运动力约等于太阳对地球起源体每一秒的中心拉力,运动力与中心拉力的夹角约为90度时,地球起源体才可能绕太阳公转,成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因地球起源体每一秒的运动力略大于太阳每一秒的中心拉力,所以,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
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揭示宇宙中的许多秘密。
(一)、在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系统中,离旋转中心越近的星体,因引力越大,公转的运动力必须越大,速度必须越快。如果运动力小了,就会被吸入旋转的引力中心。
离旋转中心越远的星体,因引力越小,公转的运动力必须越小,公转速度必须越慢。如果公转运动力大了,速度快了,就会离开旋转中心跑出去。
(二)、在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系统中,如太阳系中,无论是大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无论它们的体积是大是小,速度是快是慢,离太阳是远是近,它们各自的每一秒的运动力都要等于或略等于太阳对它们每一秒的中心拉力,夹角略等于90°,公转的天体才不会落入或离开公转的中心。才能长久的绕太阳公转。
如果它们每一秒的运动力和中心拉力相差太大时,不是被吸入太阳中,就是跑出太阳系去,必将在太阳系中消失。
如果运动力和中心拉力的夹角比90°小的太多时,它们的公转轨道必定越转越小,最终被吸入引力中心。
如果运动力和中心拉力的夹角比90°大的太多时,它们的公转轨道必定越转越大,最终一定会跑出这个旋转的引力系统。
天体的中心拉力=运动力=kmv。因此,不需要用万有引力定律去计算中心拉力。
(三),在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系统中,如太阳系中,由于各天体进入太阳系前的速度不同,因此,太阳系中各行星的公转速度也不同。
(四),在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系统中,如太阳系中,由于各天体进入太阳系前的体积不同,质量不同,物质含量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因此,太阳系中各行星,卫星的体积不同,质量不同,物质含量不同,物质密度不同。
(五),在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系统中,如太阳系中,各个行星,彗星形成椭圆轨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太阳带着围绕它转动的一家儿女在快速度向前运动(每秒250公里)。
当行星和太阳同向运动时,行星绕过太阳的前半轴必然短。
当行星运动方向与太阳运动方向相反时,行星在不停向后运动,太阳在不停向前运动,行星绕过太阳时的后半轴必然长。
因为行星的运动力不能摆脱太阳对他的拉力,因此,在太阳中心拉力和运动力的作用下,行星又不停的向前运动。因此,在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系统中,如太阳系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椭圆轨道越扁长。
(六),如果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运动力比地球起源体内部物质之间的引力,粘接力还要大太多时,无论地球起源体是气态,岩浆状态,还是碎裂的岩石状态,都会被撕裂成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星体。太阳系中的小行星环,小行星团,土星环,除了星体相互碰撞碎裂以外,一般都是这样形成的。
(七),在太阳系和其他公转系统中,有个别天体是逆公转的。这是因为个别天体是逆着引力圆盘旋转方向进入公转系统的。系统还没有将它们完全改变。它们如逆水行舟,公转难度比较大,比较特殊,因此少见。
(八),在公转系统中,还有个别天体不共向共面。这是因为中心天体有无数的同心的引力圆平面(就像一个球通过球心切开,有无数的圆平面),能够形成圆周运动的中心拉力。如果它们的轨道同引力圆盘上天体运行的轨道相交,很容易被引力圆盘上的天体吸收或撞碎。因此少见。
(九),在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系统中,如太阳系中,各个旋转系统在形成的过程中,该吸入引力中心的,早就被吸入引力中心去了;该碰撞的,早就碰撞过了;该跑出去的,早就跑出去了。因此,剩下的,都是一些比较稳定的公转天体,公转系统。
(十)、本理论能够解释宇宙中的一切公转现象和公转系统现象
四,地球为什么能自转
1,地球的自转是从地球起源体进入太阳引力圆盘时就产生的。
2,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运动力同太阳的引力共同作用产生的。
地球的直径约12756公里。当地球起源体进入太阳引力圆盘时,被太阳强大的引力吸引,向日面的引力最大,离太阳越近引力越大。背日面的引力最小,离太阳越远引力越小。地球的运动力与太阳的引力是几乎相等的,夹角约为90度。而地球向日面的运动力被太阳引力拉着了,抵销了,背日面的运动力最大。太阳引力作用在地球上是每一秒要拉住地球,不让地球继续向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它对地球的运动是一种摩擦阻力。地球向日面上的这个摩擦阻力(太阳引力)和背日面地球的向原来方向运动的运动力形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矩。地球背日面的运动力每一秒不停的拉动地球依次奔脱太阳的引力向前运动,而前方相等的太阳引力又依次不停地拉住地球,阻止地球向前运动。在相等的地球运动力和太阳引力的力矩的相互不停的共同作用下,地球的自转就产生了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就象我们往地面上掷出一个球,当球接触地面时,就会产生滚动自转一样。一旦运动力没有了,速度也没有了,球也不会转动了。如果只有运动力,而没有地面的摩擦力(球未接触地面),球也不会转动。太阳的引力既是对地球的中心拉力,又是地球自转的摩擦力(阻力)。因为距离相等,引力相等。太阳相等的引力面,就像地球滚动的地面。地球的运动力不停的拉动地球,克服太阳的引力(阻力)向前运动,又被前方的太阳引力平面中相等的引力(阻力)拉着并且不停的传递,地球就绕着自己的轴心不停的自转起来。
地球的自转就是这样产生的
4,地球的自转产生白天和黑夜,自转一周就是一天。
因地球的自转要克服太阳的引力(阻力),所以,地球的自转是匀减速运动。有人说,是潮汐引起地球减速,难道不知道潮汐是引力作用产生的吗?据测定,6亿多年前每年约424天,4亿年前每年约400天,2.8亿年前每年约390天,每经过一百年地球长期减慢约2毫秒
5,因为地球起源体是岩浆类物质,因此,地球的自转使地球由一个圆锥体变成了一个微扁的球球。在本身重力和运动力的作用下,使地球形成了明显的圈层结构。
从地球产生自转的原理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揭示宇宙中的许多秘密。
(一)、一切天体进入其他天体引力范围时,只要天体的运动力方向与中心引力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都可能产生自转。
(二)、一切自转的天体都有一个与轴心垂直的引力圆盘。质量越大,引力圆盘越厚,引力范围越大,承载的天体就越多。如太阳系,银河系,木星,土星等。质量越小,引力圆盘越薄,引力范围越小,承载的天体越少,甚至没有。
(三),一切自转天体引力圆盘(黄道面,赤道面)上的圆周运动的中心拉力最大,只有进入这个引力圆盘的天体最有可能形成公转系统。
(四), 如果被吸引的天体在进入引力圆盘(黄道面,赤道面)时的上中下位置不同,引力圆盘两边的中心拉力必然小于引力圆盘中间的拉力,天体在引力圆盘两边的运动力必然大于引力圆盘中间的运动力,它们的自转轴必定同引力圆盘(黄道面,赤道面)产生不同的角度。
只有被吸引的天体是从引力圆盘正中进入,赤道两边的质量相等,引力相等,运动力相等,他的自转轴才可能与引力圆盘(黄道面,赤道面)垂直。
在同一个旋转系统中,因为卫星,行星,恒星等在引力旋转圆盘(黄道面,赤道面)的上中下的位置不同,因此,它们的自转轴的角度就必然不相同。
地球的自转轴与太阳引力平面(黄道面)的交角为23度27分,因此,地球上有一年四季的变化。
(五)、在同一旋转系统中,自转的速度与该天体的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自转力矩越大,自转速度越快。体积越小,自转力矩越小,自转速度越慢,甚至不能转动。太阳系中,木星体积最大,自转最快,水星体积最小,自转最慢。
(六),无论是气态,固态或者液态星体,当它们的自转速度太快时,只要物体的运动力大于自身的引力,粘接力时,固态也会被撕裂。中间必然会产生空洞,形成快速度旋转的空洞的圆环形星体。
(七)、一切自转着的星体一旦跑出它的公转轨道,飞出这个引力圆盘,在自转力矩运动力的作用下,在宇宙空间中照样能自转。
如果自转的天体在宇宙中不断吸收外来天体,不断壮大,不断旋转,就会形成宇宙中旋转的天体系统。
(八)、宇宙空间中有许多不规则的小星体也在自转,它们的自转大多是因为边沿曾经碰擦而发生的。或者是因为爆裂时,受力不平衡产生的。
(九),在同一旋转系统中,可能有个别逆自转现象存在,那是天体进入系统前就具备了的自转现象,进入系统后,系统还没有能力改变它的逆自转现象。这种现象是个别的,不会影响整个系统。
(十)、以上理论可以解释宇宙中一切自转现象和自转系统现象。
结论:天体的自转,公转等运动现象,是天体的引力和运动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既不是上帝在推动,也不是暗能量在推动。
希望有智商有认知能力的人认真去看,慢慢理解!
三十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问题[编辑]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问题
作者 雷绍武
1,因为传统的错误理论毒害太深,培养的愚昧无知,顽固不化的奴才太多太多,到现在都不明白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原因是什么?
2,雷绍武从提出运动力理论开始,就反复强调;运动力L=kmv>0,物体运动。运动力L=km=0,物体静止。
3,雷绍武反复强调: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需要的力。只有外力才能改变运动力大小。
4,要让运动的物体停止下来,只有外力(阻力)使运动力=0,才能停止运动:
(1)当阻力立即=运动力时,运动力立即为0,物体能够立即停止运动。
(2)当阻力<运动力时,运动力缓慢为0,物体能够缓慢的停止运动。
从施加阻力到停止运动需要的时间t=运动力/阻力。
阻力越大,停止运动的时间越短。阻力越小,停止运动的时间越长。
5,反对雷氏理论不可怕!难道那些反对的人就没有一点点人的智商去明白?
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理论解释汽车、火车等的刹车、事故等问题[编辑]
一个运动的物体怎样才能停止运动?[编辑]
作者 雷绍武
1,雷绍武强调过几百次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只有运动力L=kmv=0时,才能停止运动。
2,一个运动的物体,只有外力(阻力,刹车,摩擦力)什么时候使运动力L=kmv=0,什么时候就停止运动。
因此,一个运动的物体从运动到停止的时间过程不一样,是因为阻力(刹车,摩擦力等外力)的大小不一样。
相信有智商的人一定明白!
所有的车都可以立即停下来[编辑]
作者 雷绍武
1,所有的车都可以立即停下来。
2,速度越慢的车越是容易安全的停下来。
3,速度越快的车运动力L=kmv越大,遇到阻力相等时停下来,会发生严重碰撞,车毁人亡。
4,因此,提醒大家不要超速行驶!
刹车摩擦力=运动力何时停车?[编辑]
作者 雷绍武
1,如果刹车摩擦力一秒后=运动力,一秒后车子运动力=0,应该运动一秒后停车。
2,如果刹车摩擦力立即=运动力的话,车子运动力立即=0,应该立即停车。
3,雷绍武强调过很多次:只有运动力=0,才能停止运动。
什么时候车子运动力=0,什么时候停车。
什么叫刹车?[编辑]
作者 雷绍武
1,刹车,就是利用刹车系统产生的外力(摩擦力)去减小控制车轮前进的运动力。
2,刹车时,车辆运动力减小,车辆减速;车辆运动力=0,车辆停止运动。
3,快速度行驶车辆的运动力大,运动力往往高出刹车摩擦力的几十几百倍。紧急刹车时会损坏车辆和刹车系统。
4,因此,不能超速行驶。刹车时缓慢刹车,只有行驶车辆的运动力=刹车系统的摩擦力时,车辆才能停止运动。
关于刹车问题(原创)[编辑]
作者雷绍武
1,刹车,就是利用刹车系统产生的外力(摩擦力)阻力去减小控制车轮前进的运动力达到停车目的。
2,快速度行驶车辆的运动力大,运动力往往高出刹车摩擦力的几十倍。紧急刹车时会损坏车辆和刹车系统。
3,因此,不能超速行驶。刹车时应该安全缓慢刹车,使车辆运动力逐渐减小,只有行驶车辆的运动力=刹车系统的摩擦力时,运动力=0,车辆才能停止运动。
a,从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需要的时间t=刹车前的运动力/刹车摩擦力。
b,从刹车开始到停止运动时的路程S=0.5vt。v,刹车时的初速度。t,刹车到停车时间。
c,刹车摩擦力=刹车前每秒运动力/刹车时间t。
4,刹车时,如果刹车片已经是抱死车轮的了,具体是通过两片减速片卡住内毂,使车轮无法转动,达到瞬间使车轮停止转动。
(1)如果刹车片抱死车轮的摩擦力(阻力)=车子运动力,车应该立刻停止前进。
(2)如果刹车片抱死车轮的摩擦力(阻力)<车子运动力,车仍然存在运动力,不可能立刻停止,依旧会向前摩擦滑行一段距离,当运动力=0时,才能停止运动。
a,滑行时间t=(刹车前的运动力-刹车摩擦力)/地面摩擦力。
b, 滑行的路程S=0.5vt。v,刹车后的速度。t,滑行时间。
c,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具体测量。准确无误。
(3)如果刹车系统受到损坏,会出现失控现象。
5,紧急刹车时,抱死车轮的摩擦力(阻力)使车轮停止了运动。但是,车体的运动力不可能立即为0,车上不固定物体的运动力L=kmv(m,物体质量,v,刹车前的车子速度)会继续向前运动。这就是官科原来的错误认识“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