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巨大行星列表」:修訂間差異

出自锑星百科
imported>氢氰酸
無編輯摘要
imported>我不是赵明毅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9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征集意见}}以下为已知体积最大的行星列表。目前发现的比太阳还大的行星全都是类地行星,分为天然和人造。天然的巨大行星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
{{征集意见}}以下为已知体积最大的行星列表(由于[[后室星系]]独特的物理定律和世界观,那里的行星的大小与普通行星没有可比性,故不列出)。目前发现的比太阳还大的行星全都是类地行星,分为天然和人造。天然的巨大行星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


# 与褐矮星和次褐矮星类似,这些行星产生于星云的坍缩,但是这些星云内氢和氦的含量都很少,因此无法聚变;另一方面,星云内'''原子序数在3~26之间'''的元素的含量很高,因此产生的行星就是类地行星。这样产生的行星质量再大也几乎无法变成正常的恒星,但如果它含有大量比铁更重的元素而且质量足够大,是有可能变成以裂变为能量来源的恒星的。这样产生的行星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是[[㲴星]]。
* 与褐矮星和次褐矮星类似,这些行星产生于星云的坍缩,但是这些星云内氢和氦的含量都很少,因此无法聚变;另一方面,星云内的元素的含量很高,因此产生的行星就是类地行星。这样产生的行星质量再大也几乎无法变成正常的恒星,但如果它含有大量比铁更重的元素而且质量足够大,是有可能变成以裂变为能量来源的恒星的。这样产生的行星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是[[㲴星]]。
#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任意天体爆炸后产生的碎片组合成新的行星。这样产生的行星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是[[电星]],它来自一颗超新星,这颗超新星生前的大小达到了太阳的5000倍左右。
*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任意天体爆炸后产生的碎片组合成新的行星。这样产生的行星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是[[电星]],它来自一颗超新星,这颗超新星生前的大小达到了太阳的5000倍左右。
# 在平宇S2中由于原子间和原子内相互作用都特别强,原子序数超级大的原子在聚合时已经无法再发生核反应了(详见[[平宇S2]]),形成体积非常大而且温度非常高的行星,其中最小的都有太阳的50%,但是这类行星都鲜为人知。
* [[平宇S2]]中由于原子间和原子内相互作用都特别强,原子序数超级大的原子在聚合时已经无法再发生核反应了(详见[[平宇S2]]),形成体积非常大而且温度非常高的行星,其中最小的都和木星一样大,但是由于[[平行宇宙]]穿越较为复杂,而且[https://gxbk.fandom.com/zh/wiki/GSC(X)组织联盟 GSC(X)组织联盟]没有对外宣传,以致于这类行星都鲜为人知。
请注意,[[气无星|{{气|无}}星]]的形成方式特殊且具有唯一性。[[File:木星.jpg|缩略图|在平宇S2发现的一颗非常像木星的星球,但是没有环]]
{| class="fandom-table"
{| class="fandom-table"
!排名
!排名
!名称
!名称
!半径(单位:R<sub>☉</sub>)
!半径(单位:R<sub>☉</sub>)
!所处平宇
|-
|0
|[[气无星|{{自造气体|无}}星]]
|绝对无限
|'''<big>所有平宇</big>'''
|-
|-
|1
|1
|[[电星]]
|[[电星]]
|~910.93
|~910.93
|[[电宙|S12]]
|-
|-
| rowspan="5" |参考
| rowspan="5" |参考
|谷神星轨道
|谷神星轨道
|~594.55
|~594.55
| rowspan="5" |[[锑宙|S6]]
|-
|-
|[[斧星|火星]]轨道
|[[斧星|火星]]轨道
第32行: 第41行:
|[[巨动行星]]
|[[巨动行星]]
|~57.44
|~57.44
|[[反引力区|S10]]
|-
|-
|3
|3
|[[㲴星]]
|[[㲴星]]
|~3.14
|~3.14
| rowspan="4" |[[锑宙|S6]]
|-
|-
|参考
|参考
第50行: 第61行:
|}
|}
[[Category:行星]]
[[Category:行星]]
[[Category:天文]]
[[Category:超理天文]]
[[Category:列表]]

於 2024年12月2日 (一) 13:32 的最新修訂

本條目正在向各位超理學者徵集意見
thumb
thumb
歡迎各位超理學家及超理愛好者參與完善本條目。

如果你有創意,歡迎修改,或在討論頁提出你的建議。

Fandom的編輯指南以及本Wiki的常用模板也許可以為你提供幫助。

以下為已知體積最大的行星列表(由於後室星系獨特的物理定律和世界觀,那裏的行星的大小與普通行星沒有可比性,故不列出)。目前發現的比太陽還大的行星全都是類地行星,分為天然和人造。天然的巨大行星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種:

  • 與褐矮星和次褐矮星類似,這些行星產生於星雲的坍縮,但是這些星雲內氫和氦的含量都很少,因此無法聚變;另一方面,星雲內重的元素的含量很高,因此產生的行星就是類地行星。這樣產生的行星質量再大也幾乎無法變成正常的恆星,但如果它含有大量比鐵更重的元素而且質量足夠大,是有可能變成以裂變為能量來源的恆星的。這樣產生的行星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是㲴星
  •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任意天體爆炸後產生的碎片組合成新的行星。這樣產生的行星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是電星,它來自一顆超新星,這顆超新星生前的大小達到了太陽的5000倍左右。
  • 平宇S2中由於原子間和原子內相互作用都特別強,原子序數超級大的原子在聚合時已經無法再發生核反應了(詳見平宇S2),會形成體積非常大而且溫度非常高的行星,其中最小的都和木星一樣大,但是由於平行宇宙穿越較為複雜,而且GSC(X)組織聯盟沒有對外宣傳,以致於這類行星都鮮為人知。

請注意,的形成方式特殊且具有唯一性。

在平宇S2發現的一顆非常像木星的星球,但是沒有環
排名 名稱 半徑(單位:R 所處平宇
0 絕對無限 所有平宇
1 電星 ~910.93 S12
參考 穀神星軌道 ~594.55 S6
火星軌道 ~327.33
地球軌道 ~214.83
金星軌道 ~155.39
水星軌道 ~83.16
2 巨動行星 ~57.44 S10
3 㲴星 ~3.14 S6
參考 太陽 1
4 HD 100546b ~0.71
參考 月球軌道 ~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