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

於 2022年11月20日 (日) 06:59 由 imported>境界面上的规范场论 所做的修訂
本頁面存在以下問題,需要修改:
問題:內容可能不夠超理。
修改建議:請協助將其超理化。
如果本頁面確實存在以上問題且長期未得到改善,可能被提出刪除。
修改 · 討論 · 規範 · 準則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

核素

某些元素的原子通過核衰變自發地放出α射線或β射線(有時還放出γ射線)的性質,稱為放射性。按原子核是否穩定,可把核素分為穩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兩類。一種元素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某種射線而轉變成別種元素的原子核的現象,稱作放射性衰變。能發生放射性衰變的核素,稱為放射性核素(或稱放射性同位素)。

在已發現的100多種元素中,約有2600多種核素。其中穩定性核素僅有280多種,屬於81種元素。放射性核素有2300多種,又可分為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兩大類。放射性衰變最早是從天然的重元素鈾的放射性而發現的。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如鍀)也具有放射性。

描述

天然存在的某些物質所具有的能自發地放射出α射線或β射線或γ射線的性質,稱為天然放射性。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在研究鈾鹽的實驗中,首先發現了原子核的天然放射性。在進一步研究中,他發現鈾鹽所放出的這種射線能使空氣電離,也可以穿透黑紙使照相底片感光。他還發現,外界壓強和溫度等因素的變化不會對實驗產生任何影響。貝克勒爾的這一發現意義深遠,它使人們對物質的微觀結構有了更新的認識,並由此打開了原子核物理學的大門。

1898年,居里夫婦又發現了放射性更強的。由於天然放射性這一划時代的發現,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居里夫婦繼續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於1902年分離出高純度的金屬鐳。因此,居里夫人又獲得了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在貝可勒爾和居里夫婦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後來又陸續發現了其它元素的許多放射性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