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
一般情況下,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
核素 編輯
某些元素的原子通過核衰變自發地放出α射線或β射線(有時還放出γ射線)的性質,稱為放射性。按原子核是否穩定,可把核素分為穩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兩類。一種元素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某種射線而轉變成別種元素的原子核的現象,稱作放射性衰變。能發生放射性衰變的核素,稱為放射性核素(或稱放射性同位素)。
在已發現的100多種元素中,約有2600多種核素。其中穩定性核素僅有280多種,屬於81種元素。放射性核素有2300多種,又可分為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兩大類。放射性衰變最早是從天然的重元素鈾的放射性而發現的。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如鍀)也具有放射性。
地球人的認知 編輯
天然存在的某些物質所具有的能自發地放射出α射線或β射線或γ射線的性質,稱為天然放射性。
以下內容來源於地球人記載的歷史:
特殊表現 編輯
在銻星上,有些原子的放射性不表現為放出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的射線。
電子放射 編輯
電子放射,即原子放射出電子,使其變為種元素的電子放射離子。
所有的電子放射離子都是帶正電的,它們可以通過同種電荷的排斥力增加反應面積,從而加快反應速度。
原子放射 編輯
原子放射,會使整個原子破裂成為中子、質子和電子。原子放射後,這些粒子會組合成鐵原子或者帶動核裂變的連鎖反應。
可干預性 編輯
在地球人的認知中,由於放射性完全取決於原子核內部的情況,地球人沒有找到任何辦法能夠影響原子核的衰變。但銻星人早就可以用銻場等方法來干預原子核的衰變,並且一些超理元素的原子的排布方式也可以影響到放射性,如鉲的單質β-Ka會自發裂變為U-235與Pu-238,同時放出光子和中微子。
共存性 編輯
有很多銻星獨有的元素都同時擁有放射性和縮吸性。
一般情況下,同一個原子放出射線的動能比縮吸力單位時間內產生的能量要大,所以同一個原子不會把自己放出的射線吸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