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曲鍵

出自锑星百科

曲鍵warp bond),又稱跳躍鍵,是碳特有的一種成鍵方式,可以使得碳連結的化學鍵總數超過4。由趙明毅博士在2006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

簡介[編輯]

曲鍵由碳原子1s軌道的兩個電子跳躍出第二層軌道而形成。金屬可以激發碳的1s層,讓1s層的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飛出1s軌道。電子飛出軌道後,又被原子核吸回,吸回後又飛出去,這樣便形成了曲鍵。

由於曲鍵能量極高,所以很難破壞,目前無法測出其鍵能。由於這種高速電子可以影響附近的電子移動,所以即使是氟氣也無法破壞曲鍵。但是超鹽酸的四元氯環處的質子云可以緩慢降低這種曲鍵中電子的能量,從而導致曲鍵斷裂。一個超鹽酸分子可以破壞10個曲鍵,自身分解為氯化氫。

存在曲鍵的物質[編輯]

聚甲烷是最早被發現的含有曲鍵的物質。由於曲鍵的存在,聚甲烷具有極高的強度和硬度,而且極耐腐蝕。

聚甲烷中,相鄰兩個碳原子間的曲鍵套在了一起,由於其電子運動速度極快,這導致套在一起的軌道之間有較大的力的作用,使它們無法斷開,由此形成了穩定的碳碳之間的八字曲鍵(carbonic warp bond)。

在曲鍵原理提出後,以此為基礎,又製得了很多類似化合物,如聚乙烷、聚丙烷、聚氯仿、聚四氯化碳、聚汽油、聚蠟燭、聚二鍋頭、聚原碳酸、等。

· ·
超鍵(超理鍵,超化學鍵)

曲鍵 · 氰鍵 · 臭鹵鍵 · 虛鍵 · 大σ鍵 · 鉍氟鍵 · 銻鍵 · 魔鍵 · 氦-銻超共軛魔鍵 · 粘滯鍵 · 汞-汞核鍵 · 鈇-芳鍵 · 鈽銻鍵 · 氯-氙鬼鍵 · 反引力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