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星

於 2024年12月18日 (三) 13:54 由 imported>氢氰酸 所做的修訂

氰星(鷹語:Cyanog,氰星語:氣皿從𣏙口),又名HCN星(鷹語:Hycyan,氰星語:水皿從)、Cy星氰星一(英語:Cyanog 1,氰星語:氣皿從𣏙口空),是銻宙的一顆流浪行星,直徑13000km,自轉周期22個地球小時,表面溫度24℃,全境幾乎都屬於亞熱帶(其熱量大部分來源於宇宙射線,而地下是冷的)。

氰星是氮星原來的四顆天然衛星中體積最小但質量最大的一顆,目前距離銻星約27光年。

近年來有人發現氰星圍繞銻河系中心的一顆恆星公轉,軌道半徑接近1光年;雙方的引力顯然不夠強,這裡起主導作用的是:這顆恆星帶負電,而氰星地幔中又有帶正電的氰場,產生了極強的電磁力,將兩者約束在一起,公轉周期大約是250~1000萬年。不過,這一研究成果還有待確認。

組成

氰星的大氣全部是對流層,主要成分是氰氣,地殼是金屬氰化物組成,水體是氫氰酸組成的,地幔是極弱的氰場,沒有核。

歷史

如要查看氰星王國時代的歷史,請移步此處

  • 48億年前,氰星在氮星周圍形成。
  • 42億年前,氰星地表溫度冷卻至30℃,出現原始碳基生命。
  • 39億年前,氰星出現最早的植物:紅釤
  • 33億年前,部分微生物演變為動物,只有螞蟻大小。
  • 30億年前,此種動物出現了脊椎,體積也隨之變大。
  • 24億年前,進化成氰星人的祖先:亞氰人,屬於人科的人亞科,很可能也是人族的一員。
  • 17億年前,亞氰人出現多個亞種。
  • 13億年前,受一顆矮行星撞擊的氰星爆發了生物大滅絕,其中大部分亞氰人死亡,剩餘遷移至地下。
  • 12億年前,氰星地表大體上恢復原樣。
  • 1億年前,全部亞氰人撤離地下。
  • 5000萬年前,亞氰人演變為智人的一個亞種,也就是現今的氰星人(H. s. cyanensis)。
  • 300萬年前,氰星人出現了低等的智慧。
  • 6萬年前,氰星人的平均智商達到50。
  • 3萬年前,氰星人的平均智商達到75。
  • 公元前7000年,出現了諸如輪子的技術。
  • 公元前3000年,氰星被氮星一次強烈的斥力風暴而被推出原有運行軌道,進入銻宙,成為獨立行星。
  • 公元前1098年,氰星捕獲了異氰星作為衛星,也稱為氰衛一。

生物

氰星人

氰星人吸入空氣中的氰氣時,令其與體內的鹼反應,生成氰化物、氰酸鹽和水((CN)2+2OH==CN+OCN+H2O)。氰化物被吸入,成為本體的一部分;氰酸鹽用來協助合成羥基脲等物質;水主要用來冷卻體內的聚變反應堆(用於合成不能從自然界中獲取的元素)。

氰星人的壽命因種族而異,通常為70~100年。

植物

現代氰星的天然植被較少,多數為直立小型灌木、草本植物,少有喬木,城市當中現有的多數喬木均為人工種植。除了植物外還有大量的耐氰地衣生長,這些地衣使用氰化氫來部分替代水進行代謝,使得它們在缺水的地方也不會休眠,成為氰星的常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