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質
外觀
燃質(phlogiston),舊稱「燃素」,元素符號ᐃ[1],是重銻化的氧,第一個由碲球人發現的超理元素,也是首個被發現的超科(即質族)元素。燃素在超理學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甚至為了用燃素替代氧作助燃劑而對其進行了上百年的探索路程。
結構
一個燃質原子內包含16個質子,8個陰子和8個核外電子。由於其質子數並非與氧相等,因此不符合元素的定義——事實上,重銻化的氧已經在本質上脫離了「氧」的束縛,和氧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性質
物理性質
燃質是無形的微粒,並非固液氣三態中的任何一態,而是一種虛無縹緲,而又真實存在的無形物質。這種物質體積極小,然而具有一定的質量。
宏觀表徵
燃質在宏觀表現上與其他元素不同,大量存在時也不會形成任何可以在三維空間內存在的實體,而是會形成火焰。因此,任何火焰均是燃質的宏觀表徵,亦即任何燃燒反應必定有燃質的參與方可進行。而在混有燃質的物質遇到一定的溫度升高,但未發生燃燒反應時,燃質即作為反應的催化劑,也就是反應條件「加熱」的實質。
助燃性
燃質具有比氧更強的氧化性,燃燒後會生成反應中表現出氧化性的物質,這些物質的種類並不固定。
與任何可燃物以及標準助燃物反應後都會生成對應的燃素化物,即人們常說的「灰燼」。燃素化物的命名方式為將反應物中電負性高的元素在前,電負性低的元素在後,命名為「某化某燼」。如Fe燃燒產生的Fe3O4,實際上應當命名為氧化鐵燼;而其在Cl2中燃燒生成的FeCl3,其正式名稱應當為氯化鐵燼。
當被氧化的元素為碳時,「碳」可被省略,直稱為「某化燼」,如氧燼,過氧燼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燃燒產物方可稱作「燼」,如FeCl2、FeO等均不能稱之為「燼」。
- ↑ 注意是加拿大原住民文字——克里語的字母,而非Δ(德爾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