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的有絲分裂

於 2024年5月12日 (日) 12:51 由 imported>Hydrogen Sulfide 所做的修訂 (不要把逗号加粗呀。)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電子的有絲分裂,是泛東亞超理協會毛玉菌提出的一個尾大不掉的理論,是塗效灰的理論的升華。

電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每個電子都來源於之前的電子。至於第一個電子是怎麼來的,別問,問就是亞楠神銻度網盤里掏出來的。

過程 編輯

分裂間期:有絲分裂間期是有絲分裂全部過程重要準備過程,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夸克發生了複製,夸克與夸克之間的魔鍵得以解開,解開的過程我們認為是銻場催化的結果。複製所需要的材料來源於銻場的能量實體化。

前期:電子消失,變成3個夸克。

中期:三個夸克整齊地在魔鍵作用力下排列在原子的一條直徑上。

後期:夸克的連接兄弟夸克單體的魔鍵斷裂,夸克數量加倍。

末期:夸克兵分兩路到達兩極,形成了兩個新電子。

補充說明 編輯

Q:軌道怎麼辦,這是不是違反了Pauli不相容原理

A:銻星的原子不像碲球的原子一樣小氣,它們很樂意分享軌道。

意義 編輯

這個解釋了字母守恆定律作用的超理反應中多餘的電子是怎麼來的,同時,這也可以解釋多餘的質子和中子,只要類比一下就明白了。

拓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