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星」:修訂間差異
外觀
imported>Hydrogen Sulfide 添加分类 |
imported>氢氰酸 無編輯摘要 |
||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 |||
第1行: | 第1行: | ||
{{欢迎更改|user=氢氰酸}} | {{欢迎更改|user=氢氰酸}} | ||
'''电星'''(Electron),旧译'''电子星''',是[[电宙]]中心的行星,也是目前发现的[[巨大行星列表|最大行星]],半径是太阳的910多倍。目前唯一政权为电星共和国。 | '''电星'''(Electron),旧译'''电子星''',是[[电宙]]中心的行星,也是目前发现的[[巨大行星列表|最大行星]],半径是太阳的910多倍。目前唯一政权为电星共和国。大气、海洋、岩石和土壤由不同形态的{{LW|电子}}构成。电星存在极为强大的“丁宗场”(“Dinzon”是“电子”的[[锑星语]]名称),能消除电磁力,所以电子能够“安分地”待在一起而不互相排斥。广义上,电宙内所有天体都是电星的卫星{{Black|(并且都是电星的殖民地)}},不过一般采取狭义上的看法(也就是电星有3颗卫星,分别是[[电卫一|渺星]]、[[电卫二|陶星]]和[[电卫三|中微星]],它们的半径介于太阳的15%~20%之间)。 | ||
== 历史 == | == 历史 == | ||
100亿年前,年轻的电宙中就有着无数的恒星和行星,如同一个巨大的皇冠。在那时的电宙中心,我们能找到皇冠上最硕大的 | 100亿年前,年轻的电宙中就有着无数的恒星和行星,如同一个巨大的皇冠。在那时的电宙中心,我们能找到皇冠上最硕大的宝石,它就是历史上最大的恒星,半径是太阳的5000倍。突然,这颗璀璨的宝石炸开了,而它产生的超新星遗迹日后就形成了同样硕大的电星。50亿年前的电星也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但是在某一天,一颗携带着强大丁宗场的彗星撞到了电星,从而将所有夸克和胶子转变为电子,并且将丁宗场转移到了此时的电星上。 | ||
由于这种场的影响,电星很快就出现了生命,直到1亿年前出现了现代的电星人(''H. electronesis''),本体是电子。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物证都已经丧失,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极少。在著名的电子偶素遗址中发现了至今最古老的电星文献《电子古卷》,作于公元前6000年,该文献中说明这时的电星曾制取了正电子,并称其为“炸药”,曾被用于多场战争。电星此时有多个国家,但这些国家的名字已经全部散失。该文献目前被保管在电星首都博物馆。 | |||
之后的一段历史来源于当时电星的历史教材,作于公元前5000年,其中记载了这颗星球的统一。部分人认为电子偶素城是当时电星的首都。 | |||
(未完待续) | (未完待续) |
於 2024年1月17日 (三) 09:29 的最新修訂
✔ 若您有任何好的建議或想法,請直接更改本條目,無需提前通知作者 ✔
電星(Electron),舊譯電子星,是電宙中心的行星,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大行星,半徑是太陽的910多倍。目前唯一政權為電星共和國。大氣、海洋、岩石和土壤由不同形態的電子構成。電星存在極為強大的「丁宗場」(「Dinzon」是「電子」的銻星語名稱),能消除電磁力,所以電子能夠「安分地」待在一起而不互相排斥。廣義上,電宙內所有天體都是電星的衛星(並且都是電星的殖民地),不過一般採取狹義上的看法(也就是電星有3顆衛星,分別是渺星、陶星和中微星,它們的半徑介於太陽的15%~20%之間)。
歷史[編輯]
100億年前,年輕的電宙中就有着無數的恆星和行星,如同一個巨大的皇冠。在那時的電宙中心,我們能找到皇冠上最碩大的寶石,它就是歷史上最大的恆星,半徑是太陽的5000倍。突然,這顆璀璨的寶石炸開了,而它產生的超新星遺蹟日後就形成了同樣碩大的電星。50億年前的電星也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但是在某一天,一顆攜帶着強大丁宗場的彗星撞到了電星,從而將所有夸克和膠子轉變為電子,並且將丁宗場轉移到了此時的電星上。
由於這種場的影響,電星很快就出現了生命,直到1億年前出現了現代的電星人(H. electronesis),本體是電子。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物證都已經喪失,對那個時代的了解也極少。在著名的電子偶素遺址中發現了至今最古老的電星文獻《電子古卷》,作於公元前6000年,該文獻中說明這時的電星曾製取了正電子,並稱其為「炸藥」,曾被用於多場戰爭。電星此時有多個國家,但這些國家的名字已經全部散失。該文獻目前被保管在電星首都博物館。
之後的一段歷史來源於當時電星的歷史教材,作於公元前5000年,其中記載了這顆星球的統一。部分人認為電子偶素城是當時電星的首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