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修订间差异
imported>Canis Major 小 改正格式 |
imported>Canis Major 小 改正格式 |
||
第24行: | 第24行: | ||
在硫酸溶剂体系中,H3SO4+经常起酸的作用,能质子化很多物质产生离子型化合物: | 在硫酸溶剂体系中,H3SO4+经常起酸的作用,能质子化很多物质产生离子型化合物: | ||
NaCl+ H2SO4==NaHSO4+HCl(不加热都能很快反应) | :{{Chem|NaCl+ H2SO4==NaHSO4+HCl}}(不加热都能很快反应) | ||
:{{Chem|KNO3+ H2SO4→K++HSO4-+HNO3}} | |||
:{{Chem|HNO3+ H2SO4→NO2++H3O++2HSO4-}} | |||
:{{Chem|CH3COOH+ H2SO4→CH3C(OH)2++HSO4-}} | |||
:{{Chem|HSO3F+ H2SO4→H3SO4++SO3F-}}(氟磺酸酸性更强) | |||
上述 | 上述与{{Chem|HNO3}}的反应所产生的{{Chem|NO2+}},有助于芳香烃的硝化反应。 | ||
浓硫酸特性: | 浓硫酸特性: | ||
第35行: | 第35行: | ||
1.脱水性 | 1.脱水性 | ||
脱水指浓硫酸脱去非游离态水分子或按照水的氢氧原子组成比脱去有机物中氢氧元素的过程。就硫酸而言,脱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非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有脱水性且脱水性很强,脱水时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反应时,浓硫酸按水分子中氢氧原数的比(2:1)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或脱去非游离态的结晶水,如五水硫酸铜(CuSO4·5H2O)。 | 脱水指浓硫酸脱去非游离态水分子或按照水的氢氧原子组成比脱去有机物中氢氧元素的过程。就硫酸而言,脱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非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有脱水性且脱水性很强,脱水时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反应时,浓硫酸按水分子中氢氧原数的比(2:1)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或脱去非游离态的结晶水,如五水硫酸铜({{Chem|CuSO4·5H2O}})。 | ||
浓硫酸迅速蚀穿毛巾 | 浓硫酸迅速蚀穿毛巾 | ||
第41行: | 第41行: | ||
可被浓硫酸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这种过程称作炭化。一个典型的炭化现象是蔗糖的黑面包反应。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水加适量,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反应放热,还能闻到刺激性气体。 | 可被浓硫酸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这种过程称作炭化。一个典型的炭化现象是蔗糖的黑面包反应。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水加适量,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反应放热,还能闻到刺激性气体。 | ||
C12H22O11==浓硫酸==12C+11H2O | :{{Chem|C12H22O11==浓硫酸==12C+11H2O}} | ||
同时进行碳与浓硫酸反应: | 同时进行碳与浓硫酸反应: | ||
C+2H2SO4(浓)==加热==CO2↑+2SO2↑+2H2O | :{{Chem|C+2H2SO4(浓)==加热==CO2↑+2SO2↑+2H2O}} | ||
2.强氧化性 | 2.强氧化性 | ||
第52行: | 第52行: | ||
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②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二氧化硫。 | 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②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二氧化硫。 | ||
:{{Chem|Cu+2H2SO4(浓)==加热==CuSO4+SO2↑+2H2O}} | |||
:{{Chem|2Fe+6H2SO4(浓)==加热==Fe2(SO4)3+3SO2↑+6H2O}} | |||
在上述反应中,硫酸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 |||
(2)与非金属反应 | (2)与非金属反应 | ||
热的浓硫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在这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 热的浓硫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在这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 ||
:{{Chem|C+2H2SO4(浓)=加热=CO2↑+2SO2↑+2H2O}} | |||
:{{Chem|S+H2SO4(浓)==加热==3SO2↑+2H2O}} | |||
硫酸分子的球棍模型 | 硫酸分子的球棍模型 | ||
2P+5H2SO4(浓)==加热==2H3PO4+5SO2↑+2H2O | {{Chem|2P+5H2SO4(浓)==加热==2H3PO4+5SO2↑+2H2O}} | ||
(3)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 (3)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