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氯化钠」:修訂間差異
imported>Makecat 新頁面: 除超氢卤酸外,'''超氯化钠'''是最先发现的含有魔键的物质。 注意:切勿将超氯化钠(NaCl)<sub>10</sub>与超盐酸钠Cl<sub>10</sub>Na<sub>10</sub>混为一... |
imported>境界面上的规范场论 应该是这样的 |
||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 |||
第1行: | 第1行: | ||
-{H|鉲; zh-hans:鉲; zh-hant:鉲; zh-cn:鉲; zh:鉲;}-{{不是|超盐酸钠}} | |||
'''超氯化钠''',即[[超氯化氢]]的钠盐。除超氢卤酸外,超氯化钠是最先发现的含有[[魔键]]的物质。 | |||
注意:切勿将超氯化钠(NaCl)<sub>10</sub>与[[超盐酸钠]]Cl<sub>10</sub>Na<sub>10</sub>混为一谈。 | |||
== 历史 == | |||
实际上,在赵先生发现[[超盐酸]]后不久,就有人制得了超氯化钠。但是,很遗憾,他制取超氯化钠的方法并没有公开,以至于没有流传下来。甚至他的名字也不为人所知。 | 实际上,在赵先生发现[[超盐酸]]后不久,就有人制得了超氯化钠。但是,很遗憾,他制取超氯化钠的方法并没有公开,以至于没有流传下来。甚至他的名字也不为人所知。 |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锑历1100年刊行的《[[十三家注超理]]》中有超氯化钠的记载,在无名氏的一段注解中提到了这种物质,说它“色黄,对日观之则微紫。以椎击之,见火光数寸,色黄略紫,其声砰訇。置臼中捣碎,俟火息,则见其色转白。投诸水中,则复化为盐”。由于这种物质没有其他记载,而《十三家注超理》中又仅仅提到用氯化钠为原料,没有制取方法,故此后很长时间没有人能制得这种物质。所以,很多人都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直到又一位伟大的超理学家[[王存臻]]重新发现(NaCl)<sub>10</sub>。 | |||
: | |||
== 制取 == | |||
但因Cs[(HCl)<sub>10</sub>]<sub>3</sub>难以大量制取,这种方法现已少用。 | ===超盐酸钠法=== | ||
即王先生发现的方法。此方法使用超盐酸钠Cl<sub>10</sub>Na<sub>10</sub>和铯合超盐酸Cs[(HCl)<sub>10</sub>]<sub>3</sub>。这两种物质在常温下可以缓慢反应,生成超氯化钠、[[臭氯]](Cl<sub>3</sub>)、H<sub>2</sub>和[[臭氯化铯]](CsCl<sub>3</sub>)。反应方程式为 | |||
:Cl<sub>10</sub>Na<sub>10</sub>+Cs[(HCl)<sub>10</sub>]<sub>3</sub>==(NaCl)<sub>10</sub>+CsCl<sub>3</sub>+15H<sub>2</sub>↑+9Cl<sub>3</sub>↑ | |||
Cl<sub>10</sub>Na<sub>10</sub>一般使用在超盐酸中的溶液。加热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度。 | |||
但因Cs[(HCl)<sub>10</sub>]<sub>3</sub>难以大量制取,这种方法现已少用。 | |||
===锑鉲催化剂法=== | |||
这很可能就是那位无名氏超理学家的方法,其原理与制取超盐酸相似,但因为NaCl是离子化合物,不易形成四元氯环,故必须加入HCl,以获得一个四元氯环(2个Cl来自NaCl,另2个来自HCl)。且应使用柳岑溪教授改进的锑鉲催化剂(在普通锑鉲催化剂中加入[[四铯甲烷]]CCs<sub>4</sub>。 | |||
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 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 ||
#在523K的温度下,HCl与NaCl经两步反应生成四元氯环(分别由鉲和锑催化); | |||
#在鉲催化下,四元氯环继续结合HCl或NaCl,形成含10个Cl的分子钠代超盐酸; | |||
#在135K温度下,CCs<sub>4</sub>催化NaCl与钠代超盐酸反应,生成超氯化钠。 | |||
上一步生成的钠代超盐酸分子不止一种,每分子的氢原子数各不相同,从2个到8个均有。氢原子数量越少,与CCs4的亲和力就越高,故一旦反应,则反应会一直进行到全部氢被钠取代。 | 上一步生成的钠代超盐酸分子不止一种,每分子的氢原子数各不相同,从2个到8个均有。氢原子数量越少,与CCs4的亲和力就越高,故一旦反应,则反应会一直进行到全部氢被钠取代。 | ||
被钠取代的氢原子数越少,与CCs<sub>4</sub>的亲和力越低,需要的反应温度就越低(这是含魔键的物质的通性)。但温度降低会显著降低反应速度,故一般采取135K。在此温度下,含6个氢原子以内的钠代超盐酸都可以反应,同时反应速度也可以接受。 | 被钠取代的氢原子数越少,与CCs<sub>4</sub>的亲和力越低,需要的反应温度就越低(这是含魔键的物质的通性)。但温度降低会显著降低反应速度,故一般采取135K。在此温度下,含6个氢原子以内的钠代超盐酸都可以反应,同时反应速度也可以接受。 | ||
制成的粗超氯化钠中主要杂质为二钠超盐酸、三钠超盐酸和未反应的HCl、NaCl,可以利用液态[[二氧化氩]]ArO<sub>2</sub>萃取。 | 制成的粗超氯化钠中主要杂质为二钠超盐酸、三钠超盐酸和未反应的HCl、NaCl,可以利用液态[[二氧化氩]]ArO<sub>2</sub>萃取。 | ||
超氯化钠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其性质与古籍中的描述基本相同,为黄色固体,硬度很大,表面有金属光泽。在高温下会剧烈分解成NaCl,并产生大量热。 | == 性质 == | ||
超氯化钠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其性质与古籍中的描述基本相同,为黄色固体,硬度很大,表面有金属光泽。在高温下会剧烈分解成NaCl,及少量[[氰化亚铝|AlCN]],并产生大量热。 | |||
[[Category:无机化合物]] |
於 2022年11月1日 (二) 02:46 的最新修訂
- 注意:本條目的主題不是超鹽酸鈉。
超氯化鈉,即超氯化氫的鈉鹽。除超氫鹵酸外,超氯化鈉是最先發現的含有魔鍵的物質。
注意:切勿將超氯化鈉(NaCl)10與超鹽酸鈉Cl10Na10混為一談。
歷史[編輯]
實際上,在趙先生發現超鹽酸後不久,就有人製得了超氯化鈉。但是,很遺憾,他製取超氯化鈉的方法並沒有公開,以至於沒有流傳下來。甚至他的名字也不為人所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只有銻歷1100年刊行的《十三家注超理》中有超氯化鈉的記載,在無名氏的一段註解中提到了這種物質,說它「色黃,對日觀之則微紫。以椎擊之,見火光數寸,色黃略紫,其聲砰訇。置臼中搗碎,俟火息,則見其色轉白。投諸水中,則復化為鹽」。由於這種物質沒有其他記載,而《十三家注超理》中又僅僅提到用氯化鈉為原料,沒有製取方法,故此後很長時間沒有人能製得這種物質。所以,很多人都懷疑這段記載的真實性,直到又一位偉大的超理學家王存臻重新發現(NaCl)10。
製取[編輯]
超鹽酸鈉法[編輯]
即王先生發現的方法。此方法使用超鹽酸鈉Cl10Na10和銫合超鹽酸Cs[(HCl)10]3。這兩種物質在常溫下可以緩慢反應,生成超氯化鈉、臭氯(Cl3)、H2和臭氯化銫(CsCl3)。反應方程式為
- Cl10Na10+Cs[(HCl)10]3==(NaCl)10+CsCl3+15H2↑+9Cl3↑
Cl10Na10一般使用在超鹽酸中的溶液。加熱可以大大提高反應速度。
但因Cs[(HCl)10]3難以大量製取,這種方法現已少用。
銻鉲催化劑法[編輯]
這很可能就是那位無名氏超理學家的方法,其原理與製取超鹽酸相似,但因為NaCl是離子化合物,不易形成四元氯環,故必須加入HCl,以獲得一個四元氯環(2個Cl來自NaCl,另2個來自HCl)。且應使用柳岑溪教授改進的銻鉲催化劑(在普通銻鉲催化劑中加入四銫甲烷CCs4。
具體反應過程如下:
- 在523K的溫度下,HCl與NaCl經兩步反應生成四元氯環(分別由鉲和銻催化);
- 在鉲催化下,四元氯環繼續結合HCl或NaCl,形成含10個Cl的分子鈉代超鹽酸;
- 在135K溫度下,CCs4催化NaCl與鈉代超鹽酸反應,生成超氯化鈉。
上一步生成的鈉代超鹽酸分子不止一種,每分子的氫原子數各不相同,從2個到8個均有。氫原子數量越少,與CCs4的親和力就越高,故一旦反應,則反應會一直進行到全部氫被鈉取代。
被鈉取代的氫原子數越少,與CCs4的親和力越低,需要的反應溫度就越低(這是含魔鍵的物質的通性)。但溫度降低會顯著降低反應速度,故一般採取135K。在此溫度下,含6個氫原子以內的鈉代超鹽酸都可以反應,同時反應速度也可以接受。
製成的粗超氯化鈉中主要雜質為二鈉超鹽酸、三鈉超鹽酸和未反應的HCl、NaCl,可以利用液態二氧化氬ArO2萃取。
性質[編輯]
超氯化鈉在常溫下比較穩定,其性質與古籍中的描述基本相同,為黃色固體,硬度很大,表面有金屬光澤。在高溫下會劇烈分解成NaCl,及少量AlCN,並產生大量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