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理文獻:雷論/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

於 2024年8月25日 (日) 09:58 由 imported>Sxlzr444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本文收錄大銻雷紹武在其學生耍猴人的建議下發表的,對碲球高中物理教材體系的批判之作。

《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封面 貼吧用戶大無己帝國

一,參考系的錯誤 編輯

1,物體的運動,可以看做是一個物體質點的運動。

2,質點的運動,是質點位置的改變的運動。

3,一個質點位置的改變需要其他參考系嗎?沒有其他參考系,難道質點的位置就不能改變嗎?,就不能運動嗎?

4,證明:說運動需要參考系是錯誤的,無知的。[1]

二,直線運動的位移錯誤 編輯

1,直線運動,只是運動的一種理想狀態。

2,在客觀現實的運動中,這種直線運動的位移是不存在的。

3,在客觀現實的運動中,運動的軌跡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轉動,震動等等。運動的只有運動的路程。

4,證明:用位移描述運動是錯誤的。[2]

三,時間概念的錯誤 編輯

1,教材說:首先要清楚「時間」一詞的含義。

2,教材解釋了時間的含義是什麼嗎?沒有啊!

3,教材提出「時刻」的概念,解釋了什麼是時刻嗎?沒有啊!

4,教材提出了「時間間隔」的概念,時間間隔怎樣定義呢?沒有啊!

5,教材說清楚了什麼時候用「時間」?什麼時候用「時刻」?什麼時候用「時間間隔」嗎?沒有啊!

6,圖1-2-1的時刻和時間間隔,實際上,用簡簡單單的時間安排表會更清楚明白,一目了然。

7,證明:教材對時間的概念是錯誤的。

8,時間單位是:年月日時分秒表示。時間,都是用多少秒,多少分,多少小時,多少天,多少年去表達的。[3]

四,位移——時間圖像的錯誤。 編輯

1,物體的運動和時間是密不可分的。只要運動,就需要時間。運動需要的時間就在運動的軌跡上面。因此,用直角坐標描述運動是錯誤的。

2,運動的軌跡是立體的。用平面直角坐標系描述是錯誤的。

3,運動軌跡不可能是直線的,隨時隨地改變着運動方向,因此,用平面直角坐標系描述是錯誤的。

4,結論:位移——時間圖像是錯誤的。圖1.2-6圖像是錯誤的。[4]

五,速度定義的錯誤 編輯

1,高中教材說: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之比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

表達式:速度=位移/時間。

2,這是完全錯誤的。

3,位移是運動前後位置的距離。不是直線運動時,這個距離的長度怎樣測量?怎樣計算?怎樣確定物體運動速度的快慢?

勻速運動的來回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的物體,各個位置點的位移到原來的位置都不相同,運動速度都不相同。難道改變了它們原來的勻速運動狀態嗎?。

如果回到原來位置,位移=0,能夠證明物體沒有運動?沒有速度嗎?

4,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就沒有一個人明白?為什麼這麼明顯的錯誤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就是科學界的不懂裝懂,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悲哀!

5,運動的時間,路程是能夠測量的。

運動的速度=運動路程/運動時間。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為什麼這些人不能理解呢?

這就是不懂裝懂,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悲哀![5]

六,說速度是矢量的錯誤 編輯

1,物理教材說: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方向(物體運動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說速度是矢量是錯誤的。

,2,速度,只是衡量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每秒運動的路程長度。長度有方向嗎?每秒有方向嗎?1米每秒,10米每秒有方向嗎?哪一個數字是表示方向的?方向在哪裏?

3,圖1.2-4已經證明:物體運動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不同。說位移是運動方向是無知的。用位移求速度是無知的。

,4,只有運動力才有方向。只有運動力才能使物體運動。運動力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只有物體運動時才有運動方向。物體運動後就只有運動的路程。路程只有長度,是沒有方向的。圖1.2-4中,ACB才是物體運動的路程。只有運動路程/運動時間=運動速度。這麼簡單的道理都沒有人明白嗎?

,5,證明:說速度是矢量是錯誤的。[6]

七,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錯誤 編輯

1,教材把速度分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是錯誤的。

2,平均速度:是幾個不同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多少米/每秒。

3,任何時間運動的速度都=運動路程/運動時間=多少米每秒。瞬時的運動速度也不會例外。

4,證明: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單位是一樣的。都是:多少米每秒。

5,因此,把速度分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是錯誤的。[7]

八,加速度理論的錯誤 編輯

1,物理學中把速度的變化與發生這一變化所用時間之比,叫作加速度。

單位:米每二次方秒。

2,這種定義和單位都是錯誤的。

3,客觀事實是:每秒增加的路程/時間=每秒增加的速度。才叫加速度。

每秒增加的運動路程越長,加速度越大。

4,傳統加速度單位:米每二次方秒。其中「每二次方秒」的意義是什麼呢?

5,只有每秒增加的速度,才叫加速度。單位:每秒米每秒。

如果把「每秒米每秒」寫成「米每二次方秒」是錯誤的。[8]

九,加速度方向的錯誤 編輯

1,教材圖1.4-1和解釋說:加速度有方向。

2,速度和加速度只是衡量汽車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增加了速度,只是證明比前一秒運動的路程更遠,比前一秒的速度快。是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嗎?

3,只有汽車才有運動方向。汽車的運動方向是汽車的運動力方向給的。只有運動力才有大小,有方向。

4,汽車要增加速度,只有增加運動力。汽車增加的運動力越大,運動速度越快。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9]

十,第二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中的種種錯誤 編輯

1,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只是物體很多種運動狀態的一種狀態。因此,作為物理學只是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是錯誤的。

2,勻變速運動是每秒變化的速度相同的運動

3,那種用打點計時器測量瞬時速度的實驗是對學生的誤導。

4,現實生活中,汽車速度變化,火車速度變化,飛機速度變化,是不可以用打點計時器測量瞬時速度的。

5,汽車,火車,飛機的時速表上面顯示的速度,是每秒運動的路程的顯示。沒有運動的路程,是不可能有速度顯示的。

6,勻變速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勻變速運動是每秒運動力的變化產生的速度相同的運動。

每秒增加的運動力相同,每秒增加的速度相同。

每秒減小的運動力相同,每秒減小的速度相同。

這才是一切勻變速運動的原因。

7,證明:這一章的相關實驗內容和解釋內容是錯誤的。[10]

《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一 編輯

1,自由落體運動的認識錯誤。

2,教材有自由落體加速度實驗,有加速度不變的數據。但是,可以肯定,自由落體的質量不同,加速度肯定不同。教材為什麼不做這樣的實驗?

3,自由落體真空實驗是錯誤的。因為人們沒有生活在真空環境裏面。真空與實際環境存在差異。

4,教材沒有說明自由落體加速度運動發生的原因。

5,自由落體運動是物體質量不變,運動力不斷增加,速度不斷增加的運動。

6,自由落體第一秒下落的速度v就是第一秒的運動力L=kmv。

7,自由落體每一秒增加的運動力相同,因此,每一秒增加的速度相同。

8,自由落體運動時間越長,運動力越大。可以用測力計測量。

9,自由落體運動時間越長,速度越快。可以用測速計測量。[11]

[12],自由落體運動是重力(引力)加速度運動。質量相同,重力(引力)不同,運動力不同,加速度不同。

十二 重力計算測量的錯誤。 編輯

1,教科書上說:重力G=mg。m,質量。g,自由落體加速度。

2,自由落體加速度是物體的重力下落運動時增加的速度。怎樣計算重力?怎樣測量重力呢?

3,正確的是:物體的重力G=靜止時的彈簧秤拉力N=地球對物體的引力N。

4,高度不同,地球引力不同,重力不同。失重時,重力=0。但是,質量m不會改變。

5,物體的重力係數g=重力N/千克。

6,重力G=mg。 m,物體質量,g,重力係數。

7,記住:g是重力係數,不是重力加速度。
歡迎指出錯誤。[13]

十三,「相互作用——力」的錯誤 編輯

1,把「力」定義為「相互作用」是錯誤的。

2,力有大小和方向,比如重力=重量=地球的引力,方向向下。

3,當支持力、拉力=重力時,物體靜止。

4,當支持力、拉力>重力時,物體上升。支持力、拉力越大,運動力越大,物體上升越快。

5,當支持力、拉力<重力時,物體下降。支持力、拉力越小,越大力越大,物體下降越快。

6,當支持力、拉力=0時,物體自由落體下落,只有每秒增加的運動力L=kmv。

7,圖3.2-2的解釋:拉力=摩擦力時勻速運動是錯誤的。拉力=摩擦力時能夠運動嗎?能夠勻速運動嗎?運動速度是多少?

8,任何物體,只要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作用在一條直線上。這物體一定是靜止狀態。

9,證明:重力,拉力,彈力,支持力,摩擦力,運動力都是物體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不是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大小相等的力。[14]

對力的方向的理解錯誤[15] 編輯

1,說力有方向,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作用時有方向。

2,說力F、N、L有方向是錯誤的。因為F、N、L只有數字大小和單位。是沒有方向的。

3,運動力L=kmv只有數字大小和單位。

4,運動力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時的方向。只有運動時才有方向。計算運動力大小時,就不需要去考慮運動力方向了。
明白了?[16]

十四,第三章牛頓第三定律的錯誤 編輯

1,教材為什麼把牛頓第三定律放在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的前面呢?

2,牛頓第三定律說: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牛頓第三定律是錯誤的。

4,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這只是兩個物體相互作用後,合外力=0時的一種靜止狀態。圖3.3-1,3.3-3,彈簧秤顯示的都是拉力大小。
圖3.4-1,3.4-2,3.5-2,3.5-6等證明:不管有多少個分力,只要合外力=0,物體都是靜止的。

5,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後,合外力>0時,會發生物體的運動現象。

6,當一個物體作用在另一個物體的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會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

7,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因為有兩個物體的力的存在,才能發生相互作用。
如果只有一個物體的力,和誰去相互作用呢?

8,兩個物體發生作用時,必須明白什麼是施力物體,什麼是受力物體。
踢足球時,腳是施力物體,足球是受力物體。只有施力大於足球摩擦力時,足球才能飛出去。足球飛出去的力就是足球的運動力L=kmv。當受到空氣阻力時,運動力逐漸減小,當運動力=0時,足球運動停止。足球還受到地球引力作用,飛行過程中會逐漸往下落。

9,證明:說物體的力只有在物體作用時才存在,同時產生,同時消失是錯誤的。

10,證明:牛頓第三定律是錯誤的。[17]

十五,第四章 運動和力的關係 編輯

牛頓第一定律的錯誤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簡稱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惰性定律。常見的完整表述: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2,牛頓第一運動定律說了物體的三種狀態:

(1)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保持靜止狀態。

(3)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

3,憑什麼去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有人說:是因為有動量。

(2)既然說是動量了,為什麼又說是慣性呢?

(3)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究竟是動量?還是慣性呢?還是運動和力的關係呢?哪一個真正明白了?

(4)證明:說慣性,說動量,都是對力與運動關係的無知。

4,物體憑什麼保持靜止狀態?

(1)只有物體受到的合外力=0,運動力=0,才能保持靜止狀態。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實驗證明的。

(2)證明:說慣性能保持靜止狀態是對力與運動關係的無知。

5,外力憑什麼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

(1)難道是外力和慣性去發生作用?

(2)難道是外力和動量去發生作用?

(3)只有運動力不變,才能保持速度不變的運動。

(4)只有與運動力同方向的外力作用,才能迫使它運動速度增加。

(5)只有與運動力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才能迫使它運動速度減小。

(6)只有與運動力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的外力作用,才能迫使它運動方向改變。

6,證明: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錯誤的。
希望有智商的人明白![18]

十六,第四章 運動和力的關係 編輯

牛頓第二定律的錯誤

1,牛頓第二定律說: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定量的計算力與運動的關係,F=ma)。
牛頓第二定律即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被認為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和核心。
但是,作為運動定律,只有一個公式F=ma,只強調「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是錯誤的。還有物體運動的很多主要問題沒有說,也無法說。

(1),沒有說運動速度是怎樣產生的?

(2),沒有說加速度是怎樣產生的?

(3),沒有說力與速度,加速度的關係是什麼?

(4),沒有說速度與加速度的關係是什麼?

(5),沒有說加速度的目的是什麼?

(6),沒有說運動速度與力的關係是什麼?

2,只有運動力創新理論,L=kmv,才能最完美的解答一切運動問題。

(1),速度是這樣產生的:力作用物體每1秒運動的路程。
速度公式:V=S/t。S,運動路程。t運動時間。單位:米/秒。

(2),加速度是這樣產生的:每秒增加的速度v

(3),力與速度成正比關係。
例如:1N的力作用1千克物體1秒時間,速度v=1米/秒。
10N的力作用1千克物體1秒時間,速度v=10米/秒。

(4),只有力+力,才能增加速度。
例如:10N的力作用1千克物體1秒時間,速度v=10米/秒。如果這時停止增加力,運動力L=10N=10雷,在沒有任何阻力時,物體就會保持10米/秒的速度勻速運動。
保持10米/秒的速度勻速運動的物體,如果再增加1N的力作用10秒時間(每秒增加1N),或者增加10N的力作用1秒時間(每秒增加10N),運動力L=10N+10N=20N=20雷。速度就是20米/秒。停止增加力後,物體就會保持20米/秒的速度勻速運動。

(5),只有力-力,才能減小速度。
例如:要讓20米/秒的速度運動的1千克物體以15米/秒的速度運動。怎麼辦?
只需要減小5N的運動力。一是減小油門,二是用1N的阻力作用5秒,或者用5N的阻力作用1秒.。使運動力L.=20N-5N=15N=15雷。就能保持15米/秒的速度勻速運動了。

(6),速度與加速度的關係:速度=加速度X作用時間。公式:V=at。

(7),加速度的目的:只要控制好加速度的力和作用時間,就能夠獲得最滿意的運動力和運動速度。

(8),勻速直線運動,勻速曲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是因為他們的運動力不變,所以運動速度不變。因為他們的運動力方向不同,所以運動狀態(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圓周運動)不同。

3,在運動力L=kmv和F=ma中,Kv和a是等值的。1L和1N是等值的。
但是:F=ma是錯誤的。因為,無論運動快慢都只有速度v,而不是加速度a。只有每秒運動速度v需要的力,而不是加速度運動才需要力。如果將a改成kv,k =每秒=1/秒,變成每秒增加的速度就可以了。

4,證明:牛頓第二定律是牛頓力學的最關鍵性錯誤。那種認為「力只產生加速度」的牛頓第二定律是錯誤的。[19]

十七,第四章 運動和力的關係中的錯誤 編輯

1,既然教科書明確強調了運動和力的關係,就不應該說「勻速直線運動」是慣性;就不應該說運動是動量的運動;就不應該說是動能,勢能的運動。

,[20]2,不是有力物體就能夠運動。

(1)拉力小於物體摩擦力,物體是靜止的,不能運動。

(2)拉力=物體摩擦力,物體是靜止的,不能運動。教科書說「拉力=物體摩擦力時物體勻速直線運動」是錯誤的。

(3)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一條直線上面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無論這兩個力有多大,無論這個物體質量是多麼小,都是靜止的,不能運動的。

(4)無論多少個外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面,只要合外力=0,物體一定是靜止的。不能運動的。

3,只有運動力L=kmv=合外力N>0,物體才能運動。

(1)運動力越大,運動速度越快。

(2)運動力越小,運動速度越慢。

(3)運動力不變,運動速度不變,物體勻速運動。

(4)運動力=0,運動速度=0,物體停止運動。

(5)這才是運動和力的關係。

4,證明:運動力才是物體運動的真正原因。[21]

十八,第四章 2,加速度與力的關係的實驗錯誤 編輯

1,圖4.2-1的實驗思路是錯誤的。

2,因為槽碼拉力的下落運動是重力加速度的運動,在下落過程中運動力在不斷增加,因此,小車速度才不斷增加的。

3,如果換成小小的電動機,拉力不變,運動力不變,小車一定是勻速運動的。

4,一切工作的牽引車都能夠證明:牽引力不變,運動速度不變。

5,只有增加拉力,才能增加小車速度。

6,證明:圖4.2-1的實驗思路是錯誤的。實驗證明力產生加速度是錯誤的。[22]

十九第五章 運動速度方向的錯誤 編輯

1,說「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錯誤的。

2,物體的運動方向就是物體的運動力的方向。也只有運動力才有方向。

3,運動力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不同方向的外力作用,是不可能改變運動方向的。

4,任何實驗都可以證明:只有在不同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才能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
比如踢足球,扔石頭,因為飛行在空中的足球,石頭受到了地球的引力作用,因此在飛行過程中漸漸往地面掉
下去。

5,速度只是衡量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運動路程/運動時間。哪裏來的方向呢?

6,圖5.1-1,5.1-2,5.1-3,5.1-4都是物體的運動方向,而不是速度方向。

7,證明:說「速度方向」,「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都是錯誤的。[23]

二十 「圓周運動向心力」的錯誤 編輯

1,說「圓周運動向心力」是錯誤的。

2,說「拉力(向心力)即為使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力」是錯誤的。

3,在圖6.2-1的實驗中,如果小球只受到細線的向心力作用能夠圓周運動嗎?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只有在小球上施加與拉力線方向垂直的作用力,才能使小球做圓周運動。
施加的力越大,運動速度越快。

4,在6.2-3的實驗中,手通過繩子產生對沙袋的中心拉力。
手的搖動使沙袋產生與中心拉力垂直方向上的運動力,沙袋才能夠做圓周運動。
手搖動的力越大。沙袋做圓周運動的速度越快。

5,在6.2-4的向心力演示實驗中,證明了「向心力」是錯誤的。

(1)是手的搖動使儀器發生圓周運動,而不是「向心力」使儀器發生圓周運動。

(2)圓周運動過程中,小球對檔板的作用力是向外的推力,而不是向中心的向心力。

(3)彈簧測力顯示的是拉杆對小球的拉力。
質量相同,轉動速度越快,中心拉力越大。
速度相同,質量大的,中心拉力越大。

6,幾個實驗都證明:

(1)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必須有中心拉力存在,而不是圓周運動產生的「向心力」。

(2)只有圓周運動物體的運動力L=kmv=中心拉力F,並且相互垂直,物體才能做圓周運動。

(3)質量相同時,圓周運動物體的運動力越大,運動速度越快,中心拉力越大。

(4)速度相同,質量越大的,運動力越大,中心拉力越大。

(5)圓周運動的物體,一旦放手或者中心拉力的繩子斷裂,使中心拉力=0,物體會沿着切線方向飛出去。

7,結論:說「拉力(向心力)即為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力」是錯誤的。[24]

物體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和原因[25] 編輯

一,物體的超重和失重現象

1. 超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繩的拉力)大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叫做超重.

2. 失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叫做失重.

3,超重現象發生在物體上升的加速度運動過程中。

4,失重現象發生在物體下降的減速度運動過程中。

二,物體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1,超重和失重都和運動力L=kmv有密切關係。

2,超重時的拉力N=重力+運動力。

3,失重時的拉力N=重力-運動力。

4,勻速運動時拉力不變,運動力不變,不產生加速度,不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26]

無知無賴太可悲了。

我沒有說書上面解釋是錯誤的。我的解釋和書上面的解釋基本一致。

不知道加速度上升增加力嗎?

不知道加速度下降減少力嗎?

為什麼就攻擊我說的錯誤了?

太無知了!太無賴了!!

不同的是:牛頓加速度用a=g=米每秒的平方。

我的加速度a=kv=每秒增加的速度=每秒*米每秒。

物理量是一樣的。

有智商明白?[27][28]

二十 [29]一 「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是錯誤的 編輯

1,教科書說:任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都指向圓心,這個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2,也就是說:向心力存在,向心加速度存在,向圓心加速運動現象就存在。

3,根據加速度路程公式:h=0.5gt。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h。那麼,到時間t時,物體一定進入向心力中心。

4,請問:什麼時候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進入向心力中心去了?誰來證明?

5,說「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的科學家不能否定地球有向心加速度吧?那麼,幾十億年了,地球為什麼還沒有進入到太陽中去呢?

6,結論:「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的理論是錯誤的。

7,正確的是:任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只受到相等的並且垂直的中心拉力和運動力的相互作用。是中心拉力不斷改變物體的運動力方向,但始終保持垂直。不存在任何加速度。
明白了?記住了?[30]

二十二第八章「機械能」的錯誤 編輯

1,教材說:機械能是動能與勢能的總和,這裏的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我們把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機械能。決定動能的是質量與速度;決定重力勢能的是質量和高度;決定彈性勢能的是勁度係數與形變量。機械能只是動能與勢能的和。機械能是表示物體運動狀態與高度的物理量。

2,說「機械能」是錯誤的。最關鍵的錯誤是混淆了「力」和「能」的本質區別。錯誤的把運動需要的力說成「能」。

3,教材中所謂的「機械能」都是物體的運動和力的關係,都是運動力L=kmv=作用力的關係。和「能」是沒有關係的。比如:

(1)風吹着帆船航行,是風的作用力>帆船阻力=帆船的運動力L=kmv;

(2)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是水流動的作用力>石頭阻力=石頭的運動力L=kmv;

(3)運動着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是鋼球的運動力=作用力>木塊的阻力=木塊的運動力L=kmv。

(4)流動的空氣和水,運動的鋼球,它們能夠做功,是因為它們都具有運動力。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運動力L=kmv,而不是動能。

4,人們在打樁時,先用力把重錘高高舉起,重錘落下的運動力L=kmv就能把木樁打入地里。

(1)只要舉重錘的力>重錘的重力,就能夠把重錘高高舉起來。

(2)下落時,只要下落1米,運動力L=kmv就會增加重力的1倍。下落5米時,運動力L=kmv就會增加重力的5倍。

(3)因此,重錘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下落的運動力就越大。

(4)但是,重錘的質量再大,被舉得再高,如果不讓重錘下落,運動力=0.是不能做功的。

5,射箭運動員用力把弓弦拉彎,放手後被拉彎的弓弦的運動力=,箭射出去的運動力L=kmv。

6,被壓縮的彈簧在放鬆後彈簧的運動力=壓在上面的砝碼舉起的運動力L=kmv。
弓和彈簧都是因為有運動力而能夠做功的。
證明:沒有運動力就不能做功。把運動力L=kmv說成「機械能」是錯誤的。「機械能」的相關理論都是錯誤的。[31]

二十三第一章動量守恆定律的錯誤 編輯

1,必修教材第一冊第四章講解了「運動和力的關係」。這裏,就不應該再提出動量的理論

2,在【問題】中,是A球下落擺動時的運動力L=kmv=B球上升時擺動的運動力L=kmv。

3,當B球下落擺動時,是B球下落擺動的運動力L=kmv=A球上升擺動的運動力L=kmv

4,在【演示】圖1.1-1中,C球質量大於D球質量。
CD球的運動力L=kmv都是相等的。因為C球質量大於D球質量。當C球碰撞D球後,D球的運動速度比C球快,因此,D球擺動的高度比C球高。
當D 球碰撞C球時,C球的運動速度比D球慢,因此,C球擺動的高度比D球低。

5,小球擺動到最高點時,運動力=0.運動速度=0,停止上升運動。這時,小球只有重力作用向下擺動,運動力不斷增加,是加速度運動。小球上升的運動力要不斷克服小球的重力。運動力逐漸減小,是減速度運動。
小球擺動到最低點時,運動力最大,.運動速度最快。發生碰撞時,運動小球的施力=靜止小球的受力。

6,單擺也是同樣的運動原理。因為小球每次上升擺動的過程中,上升的運動力要不斷克服小球的重力。因此,小球的運動力會不斷減小。當小球運動力=0時,就會停止擺動。

7,證明:一切運動都是運動力的運動,說「動量」是錯誤的。「動量」的相關理論也是錯誤的[32]

二十四 第九章電荷理論的錯誤 編輯

(一)1,教材說:物質由原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電量相同,顯電中性。

不同物質摩擦時,由於原子核吸引電子能力強弱不同,能力強的得到電子,對外顯負電性。失去電子的帶正電性。

2,教材說: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規定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極電荷。
教材說:相同電荷相互排斥,不同電荷相互吸引。

(二)存在的錯誤:

1,如果原子核吸引電子能力強弱不同,能力強的得到電子,為什麼平時沒有多帶幾個電子,對外顯負電性?

2,如果能力弱的失去電子,為什麼平時沒有少帶幾個電子,對外顯正電性?

3,既然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極電荷。它們每一個原子的電荷都是相同的(傳統理論叫離子),為什麼這些原子(離子)電荷相同而沒有相互排斥呢?

4,既然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正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極電荷了。為什麼幾分鐘,幾小時後,玻璃棒帶的正電荷,橡膠棒帶的負極電荷消失了,顯電中性了呢?為什麼?

5,為什麼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負極電荷呢?負極的「極」是什麼意思呢?難道還有正極?在哪裏呢?
誰能夠解釋清楚呢?

6,證明: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獨立的正電荷負電荷的,就像電池,是不存在獨立的正電荷電池,負電荷的電池的。明白嗎?

7,如果電池的正極是正電荷,負極是負電荷,為什麼這些相同電荷沒有相互排斥掉呢?

8,結論:原子理論,正負電荷理論都是錯誤的。

(三)正確的科學的解釋是:


1,一切物質都是由物質電子(電磁粒子)構成的。電磁粒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的基本粒子。


2,每一個電磁粒子都有成對的不可分割的電磁力NS極和電能的+-極。

3,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電磁粒子的電磁力NS極相互吸引,等價組合,構成物質的分子或者晶體。

因此,一般物體都不顯示電磁的特性。

4,當一些絕緣物體受到摩擦時,物質電子的NS極和電能+-極會立即串聯起來,產生磁場和電壓特性。電子串聯的越多,電壓越高。磁場越強。串聯電子的+-極碰撞時會發生發光發熱的放電現象。

5,因為金屬是導體,摩擦時不能產生串聯的電磁粒子。因此摩擦金屬棒時,一般不產生帶電現象和磁場現象。

6,摩擦後的玻璃棒,橡膠棒能夠吸引紙屑的原理是:

(1)摩擦後的玻璃棒,橡膠棒產生了部分NS極+-極串聯的電子。

(2)因為有NS極+-極串聯電子,就會產生力磁場的NS極。

(3)當摩擦後帶着NS極磁場的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紙屑時,能夠使紙屑被電磁感應產生-+極串聯電子和SN極磁場。必然產生兩個物體不同極SN的相互吸引現象。

(4)如果將玻璃棒,橡膠棒靠近紙屑的另一端,可以看到磁性相互排斥的現象。

7,證明:兩個物體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不是電荷產生的,也不是電能產生的。而是電磁場的SN極的電磁力相互作用產生的。兩個物體磁場的電磁力相同極性相互排斥。不同極性相互吸引。[33]

二十五第一章 安培力與洛倫茲力的錯誤 編輯

1,教材中,安培力與洛倫茲力的相關實驗和計算是正確的

2,安培力與洛倫茲力的錯誤,是沒有找到力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教材說:安培力是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力。

(1)磁場為什麼會對通電導體產生作用力?

(2)為什麼改變通電導體的電流方向會改變運動方向?

(3)上面的這兩個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釋清楚。這是不應該迴避的。

(4)磁場為什麼會對通電導體產生作用力呢?是因為通電導體會產生磁場。只有磁場對磁場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運動現象。如圖1.1-1,1.1-3。

(5)只有改變通電導體的電流方向,才會改變導體的磁場方向,因此,才會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

4,教材說:洛倫茲力是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

(1)前面說過:電荷理論是錯誤的。存在的只有電磁粒子。

(2)一直強調:電磁粒子有不可分割的SN極和磁場。只有磁場對磁場的相互作用,才能發生運動現象。如圖1.2-1,1.2-7.

(3)只有改變磁場的SN極,才能改變運動的電磁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方向。

5,證明:安培力與洛倫茲力產生的原因:都是磁場與磁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的

6,磁場對磁場的相互作用力叫電磁力。

7,電磁力的大小與磁場強度成正比,與磁場距離成反比。

8,安培力與洛倫茲力都是電磁力的作用力,都可以用運動力L=kmv計算。[34]

附錄:雷紹武著《論物理教科書上面的種種錯誤》[35] 編輯

 

[36]

參考資料 編輯

  1.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最愛春雷吧
  2.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最愛春雷吧
  3. 銻度貼吧:三·,時間概念的錯誤-最愛春雷吧
  4.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四-最愛春雷吧
  5.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 五-最愛春雷吧
  6.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六-最愛春雷吧
  7.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七-最愛春雷吧
  8.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八-最愛春雷吧
  9.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九-最愛春雷吧
  10.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最愛春雷吧
  11.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一-最愛春雷吧
  12. 編者註:原文如此。
  13.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二-最愛春雷吧
  14. 銻度貼吧:《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三-最愛春雷吧
  15. 編者註:這一篇並不是以《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為題,但內容相關,所以收錄。
  16. 銻度貼吧:對力的方向的理解錯誤-最愛春雷吧
  17.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四-最愛春雷吧
  18.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五-最愛春雷吧
  19.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六-最愛春雷吧
  20. 編者註:原文如此。
  21.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七-最愛春雷吧
  22.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十八-最愛春雷吧
  23.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第二冊的種種錯誤十九-最愛春雷吧
  24. 銻度貼吧:雷氏真理有缺失-最愛春雷吧.3樓
  25. 編者註:這一篇並不是以《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為題,但內容相關,所以收錄。
  26. 銻度貼吧:物體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和原因-最愛春雷吧
  27. 編者註:這段是雷紹武在同一貼中的回覆。
  28. 銻度貼吧:物體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和原因-最愛春雷吧.10樓
  29. 編者註:此空格為原文。
  30.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第二冊的種種錯誤二十一-最愛春雷吧
  31.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第二冊的種種錯誤二十二-最愛春雷吧
  32.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的種種錯誤》二十三-最愛春雷吧
  33. 銻度貼吧:高中物理教科書第三冊的種種錯誤二十四-最愛春雷吧
  34. 銻度貼吧:新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二的種種錯誤二十五-最愛春雷吧
  35. 編者註:這是雷紹武早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主要批判碲球初中物理教科書的錯誤,在此收為附錄。
  36. 雷紹武.論物理教科書上面的種種錯誤[J/OL].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 教育[2017-01-05].[1].
雷先生的書庫













































論 科
高 書
中 種
物 種
理 錯
教 誤

































……
您正在閱讀:《論高中物理教科書的種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