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氢」:修訂間差異
外觀
imported>氢氰酸 添加分类 |
imported>Sammy X86-64 無編輯摘要 |
||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 |||
第1行: | 第1行: | ||
{{包含非超理内容}}{{WikipediaMockery|金属氢}} | {{欢迎更改|user=氢氰酸}}{{包含非超理内容}}{{WikipediaMockery|金属氢}} | ||
'''金属氢''',也称'''鋞'''、'''{{自造金属|𢀖}}''' | '''金属氢''',是液态或固态[[氢]]在非常高的压强或强锑场下变成的类似金属的简并态物质。该物质能与水反应:2H+2H<sub>2</sub>O==2HOH+H<sub>2</sub>↑。<ref>HOH实际和H<sub>2</sub>O是同一种物质,因此可看做反应的催化剂。</ref> | ||
转化为金属氢后,氢分子分裂成单个氢原子,其电子能够自由运动。这使金属氢具有了类似金属的特性,故金属氢也称'''鋞'''、'''{{自造金属|𢀖}}'''。 | |||
== 历史 == | == 历史 == | ||
[[锑历]]3291年,[[于杰418]]在越[[锑宙㲴星监狱|狱]]时,成功将普通[[氢|氢气]]转化成了金属氢:氢+[[钅]]=极强锑场={{自造金属|𢀖}}+[[气]]。 | [[锑历]]3291年,[[于杰418]]在越[[锑宙㲴星监狱|狱]]时,成功将普通[[氢|氢气]]转化成了金属氢:氢+[[钅]]=极强锑场={{自造金属|𢀖}}+[[气]]。 | ||
2017年,地球一研究团队宣称制得了固态金属氢,后 | 2017年,地球一研究团队宣称用加压的方法制得了固态金属氢,后因意外,其容器被打破,丢失了地球唯一的金属氢样本。2019年,地球上又有另一团队用类似方法制得了固态金属氢,但发现撤掉高压后,金属氢又变回了非金属态,从而无法在常规状态下维持稳定。<ref>https://arxiv.org/abs/1906.05634</ref> | ||
2024年,[[锑星人]]通过发功,对氢气施加了相当于10<sup>12176</sup>倍标准大气压的压力,由此得到了金属氢。 | 2024年,[[锑星人]]通过发功,对氢气施加了相当于10<sup>12176</sup>倍标准大气压的压力,由此得到了稳定的金属氢。制取金属氢的关键就是把电子从原子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共价键转变为金属键。 | ||
== 用途 == | == 用途 == | ||
目前,金属氢的产量很少,因为其制造成本非常高,按照预测,每年只能生产1千克金属氢。 | 目前,金属氢的产量很少,因为其制造成本非常高,按照预测,每年只能生产1千克金属氢。它是一种高密度、高储能材料,还是一种室温超导体。其中80%的金属氢用途是室温超导。但最近从类木行星中提取金属氢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很可能打破这种局面。 | ||
== 注释 == | |||
[[Category:金属]] | [[Category:金属]] | ||
[[Category:单质]] | [[Category:单质]] | ||
[[Category:同素异形体]] | [[Category:同素异形体]] |
於 2025年2月7日 (五) 07:01 的最新修訂
✔ 若您有任何好的建議或想法,請直接更改本條目,無需提前通知作者 ✔
注意:本頁面包含非超理內容,請注意鑑別。
金屬氫,是液態或固態氫在非常高的壓強或強銻場下變成的類似金屬的簡併態物質。該物質能與水反應:2H+2H2O==2HOH+H2↑。[1]
轉化為金屬氫後,氫分子分裂成單個氫原子,其電子能夠自由運動。這使金屬氫具有了類似金屬的特性,故金屬氫也稱鋞、
。歷史[編輯]
銻歷3291年,於傑418在越獄時,成功將普通氫氣轉化成了金屬氫:氫+釒=極強銻場= +氣。
2017年,地球一研究團隊宣稱用加壓的方法製得了固態金屬氫,後因意外,其容器被打破,丟失了地球唯一的金屬氫樣本。2019年,地球上又有另一團隊用類似方法製得了固態金屬氫,但發現撤掉高壓後,金屬氫又變回了非金屬態,從而無法在常規狀態下維持穩定。[2]
2024年,銻星人通過發功,對氫氣施加了相當於1012176倍標準大氣壓的壓力,由此得到了穩定的金屬氫。製取金屬氫的關鍵就是把電子從原子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把共價鍵轉變為金屬鍵。
用途[編輯]
目前,金屬氫的產量很少,因為其製造成本非常高,按照預測,每年只能生產1千克金屬氫。它是一種高密度、高儲能材料,還是一種室溫超導體。其中80%的金屬氫用途是室溫超導。但最近從類木行星中提取金屬氫的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很可能打破這種局面。
註釋[編輯]
- ↑ HOH實際和H2O是同一種物質,因此可看做反應的催化劑。
- ↑ https://arxiv.org/abs/1906.0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