鉲砷银矿:修订间差异
imported>AABb1221 小无编辑摘要 |
imported>AABb1221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H|鉲; zh-hans:鉲; zh-hant:鉲; zh-cn:鉲; zh:鉲;}-{{谣言}}{{WikipediaLink|Wikipedia:维基百科恶作剧列表/卡申银矿}} | -{H|鉲; zh-hans:鉲; zh-hant:鉲; zh-cn:鉲; zh:鉲;}-{{谣言}}{{WikipediaLink|Wikipedia:维基百科恶作剧列表/卡申银矿}} | ||
'''鉲砷银矿''',又称'''卡申银矿''' | '''鉲砷银矿''',又称'''卡申银矿''',是[[锇星]]的一座矿产,位于锇星在[[维基百科星]]上的一块飞地上,4431年偶然被当地平民发现该处有矿脉,上报至王公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由王公组织挖掘。该银矿一直是锇星的重要资金来源,直至大公国灭亡后仍然为镆锶科大公国及其后继政权继续开采,至今未闭矿。 | ||
锇星史学家[[折毛]]对鉲砷银矿相关历史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 | 锇星史学家[[折毛]]对鉲砷银矿相关历史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 |
2025年1月17日 (五) 05:20的最新版本
鉲砷银矿,又称卡申银矿,是锇星的一座矿产,位于锇星在维基百科星上的一块飞地上,4431年偶然被当地平民发现该处有矿脉,上报至王公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由王公组织挖掘。该银矿一直是锇星的重要资金来源,直至大公国灭亡后仍然为镆锶科大公国及其后继政权继续开采,至今未闭矿。
锇星史学家折毛对鉲砷银矿相关历史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
地质学[编辑]
鉲砷的地层属于卡拉密尔迪地层,基岩是大理石岩层,再上一层是片岩层,石灰岩在最上一层。鉲砷银主要蕴藏在片岩层,一般而言有三重结构,所以有三层片岩,分布并不规则,部分岩层厚度较高,形成高低差,容易在开采时产生崩塌。
开采[编辑]
采矿需要大量劳动力,加上矿坑有塌方以及采矿时的粉尘会伤害呼吸道,因此采矿的主要劳动力是奴隶。另外自由民也可以采矿,只是要交出开采的矿物的五分之二,剩下五分之三由自由民取回,奴隶开采的所有资源归于主人。但是不利于统筹和维持供需平衡,因此公国会由富裕的奴隶商人竞价取得承包权,而自由民可以为这些承包商工作,也是取得五分之三的报酬。为了方便计算,自由民和奴隶的矿区是分开的。以1370年的比例来说,自由民和奴隶比大约是1:3,总劳工人数约在4万人左右。在中世纪开采是由上至下开采起,因此矿坑通常是一个圆台,这是为了避免塌方之故,切面看就是一个梯形。矿工们在矿坑沿矿脉打坑道,在坑道中也会以木柱加固。因为技术日渐进步,矿工们更多使用畜力开采而非人力,矿人会使用由两头公牛拉动的绞盘将矿石压碎,由牛车拉出矿石。而且为免下雨时淹水,矿坑中有水泵,可以通过水泵将水抽到地面上。但进入16世纪后半叶,地表附近的矿源日渐枯竭,更深的矿脉很多时候都非常狭窄,因此矿工只能以在狭窄空间以人力开矿,水泵也没有办法延伸超过五百米以上,万一下雨容易淹死。这个问题后来因为引入不伦瑞克的拉默尔斯贝格矿的竖井挖矿技术而解决。
提炼[编辑]
在中世纪提炼的主要技术是灰吹法,矿石开采后会先洗矿去除较轻的杂质,之后会将原石尘放在窑炉内加热,窑体主要是由泥和麦焊及炉灰烧制而成,在每次烧制时都会在内部涂泥和炭灰。内部先堆原石,再堆上大量木炭起火。在炉的旁边有风箱将空气打入窑炉内,经过反复燃烧将矿石溶解,并在溶解时加入铅,在炉渣中形成银铅合金。将合金取出置于石锅之内,重新堆上大量木炭起火。因为铅的融点较低,熔化后与氧气产生化学作用,产生出二氧化铅,而鉲砷银则会被留存在炉内,炉内的鉲砷银会被倒到模具中塑形成鉲砷银锭。由于提炼环境严重损害健康,因此通常由奴隶进行,而且因为长期吸入氧化铅尘,绝大多数工人都非常短寿,因此即便是奴隶的提炼工也可以分得鉲砷银,不过只有提炼量的十分之一。一般而言,在14世纪下半叶白银开采量每年约为15至20吨,在15世纪达到每年约38至40吨。16世纪晚期开始减少至每年5至8吨。
1695年,铍锝大帝雇了西班牙的矿物专家罗伯图·德·勒·巴托罗米奥引入西班牙南美的波托西银矿的汞齐化法,大大减低了死亡率和提升了产量,产量回升至每年约40吨。铍锝大帝也下令建造专门的提炼厂统一处理原石,改以工人采矿而不是使用农奴。工人们只需要向国家缴一笔钱买开采权,采得多少都归工人所有,但是原石只能卖给官营提炼厂。原石的收购价基于市价,因此是浮动的。工作一个月收入接近三十卢布,在当时算是高收入。当年一个建筑工月收入约八卢布,代人放羊的牧人收入约三卢布,衙门文书官收入约十卢布,因此矿工算是穷苦人改善生活的最佳工作,相比用奴隶大大提升了劳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