銻宙社會學
“ | 「銻星要衰落了,你們的居民居然不害怕?」 「當然不害怕,他們知道明天銻星還會崛起的。」 |
” |
——《三銻II》結尾(暗指在《三銻III》中銻星擊敗鋱氟龍聯軍) |
銻宙社會學(Costibic Sociology)是一門專門研究銻宙文明發展的理論,由硫磁鋅最先在其著作《三銻II:黑暗氟星》中提出,後經趙明毅等人發展成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類似地,還有銻宙經濟學、銻宙政治學、銻宙心理學(也稱鋅鋰學)等。
公理和概念 編輯
銻宙社會學只需要遵循如下兩公理:
- 一、超理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二、文明不斷超理化和現代化,但文明中的大銻數量保持不變。
還存在兩個重要的概念:
- 相信網,指各個文明聯繫在一起的狀態(文明之間相信對方是善意的就可以達到這一狀態,故得名);
- 技術坍縮,指在編織相信網的過程中,所有現代化和超理化的科學技術集中到某一個文明上的現象。
公理的證明 編輯
公理一是《超理原本》中提到的公理之一。這是無數文明所踐行着的基本原則,否定它不僅僅意味着否定整個銻宙政治學,更無異於對超理本身的否定。但必須指出的是,公理二雖然名為「公理」,實則並非不證自明,而是實驗得到的。本質上它是兩個命題:「文明不斷超理化和現代化」和「文明中的大銻數量保持不變」。
第一點就是觀察無數文明發展得到的一個規律。部分反對者認為,沒有在超理化和現代化的文明都是准智慧生物,受限於相關法律無法觀察,出現了倖存者偏差。事實上,准智慧生物也在超理化和現代化,地球文明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這個命題描述的是一種趨勢:好比橫軸是時間,縱軸是超理程度,畫出一個「函數」圖像。銻宙社會學並沒有認為這是一個一次函數的圖像——只是從遠處觀察,它看起來很像一條直線。文明的發展程度也會倒退,但長遠來看還是在發展。
而第二點是作者很含糊地帶過的。應該承認,這不好證明。原因可能是,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一個文明,其大銻數量是真的固定在一個具體的數的。但這並不影響超理化的一個必然結果:發現相對於本文明的外星文明。因此,引入「文明中的大銻數量保持不變」屬於累贅,沒有必要。
——翻譯自安德烈耶維奇《灌木、草原與森林——讀〈三銻II〉有感》,原文為三銻文
具體內容 編輯
……所以,銻宙社會學(至少在科普角度上),並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個優雅的證明,一個對邏輯學再完美不過的應用。全過程其實就是這樣——
根據第一條公理,文明應該在超理化的過程中使用儘可能多的資源,使得超理化加速。快速超理化會催生大量的大銻,但根據第二條公理,原先的大銻將不再是大銻,方便新的大銻為文明帶來更多的超理,進入一個循環,即超理化⇌大銻。
超理化的一個必然結果是發現相對於本文明的外星文明。這時候,如果本文明樂觀地相信對方是善意的,就可以與對方交流,開始編織相信網。相信網有助於兩文明共同超理化(超理知識可以通過它流動),或至少是其中一個文明變的更加超理化。結合第一條公理,超理化是好事,可以得出眾所周知的光明灌木法則:一旦發現外星文明,應該立刻與之交流(交換超理知識)。[1]這告訴我們發現外星文明應該如何行動。
這還沒有結束。當多個文明之間有了足夠複雜的相信網(足夠多的聯繫),其中超理程度最低的一方將會接收到大量超理知識,催生大量大銻,最後使得其具有極高的超理程度,也就是出現了技術坍縮現象。例如,銻宙的技術現在幾乎都坍縮到了銻星。
其他文明的超理程度也會相應提高(原先超理程度越低,提升的就越高),但是原先超理程度最高的一方將無法提高,變為超理程度最低的一方。這時相信網依然存在,現在超理程度最低的一方將會接收到大量超理知識,成為未來超理程度最高的一方,進入又一個循環。
因此銻宙社會學的最終結論是:一個文明是持續發展的,但相對於所有與之有聯繫的文明,它的發展程度排名是時高時低的。這告訴我們一個文明是如何發展的。
——翻譯自安德烈耶維奇《灌木、草原與森林——讀〈三銻II〉有感》,原文為三銻文
參考文獻與注釋 編輯
- ↑ 如果本文明悲觀地認為外星文明是惡意的,就不可能進入相信網,也不會與其他文明交流。這類文明要麼遵循黑暗森林法則(發現一個文明就要滅絕對方,該法則的推理過程在去超理化版的《三銻II》中得到了詳細的描述,間接導致三銻星計劃改變對外星文明的態度,拋棄光明灌木法則),要麼遵循昏暗草原法則(對發現的外星文明保持沉默,這種情況較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