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雨

於 2025年2月22日 (六) 12:33 由 wikia:w:c:zh.ptable>51 锑 所做的修訂

自然災害

為了照顧那些患有腦銻,怎麼也考不上銻星大學的地球人,銻度百科有一個主題關於:酸雨

鹼雨(Alkaline-Rainfall),縮寫為AkR,與酸雨(AcR)都屬於降水性污染,其主要原因是水源被可溶性鹼污染。最早的鹼雨來源於銻星,原因是銻星人大批量使用NH3作為鹼性氣體催化。生成極易溶的氫氧化銨,凝聚於雲中,是一種中強鹼,在降水時下落至生物活動範圍,造成嚴重傷害和污染。

銻星政府至今仍在抗擊鹼雨,使用鈣酸甚至磷酸中和土壤和河流,但並未完全解決,銻星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喪失數千品種生物。

而實驗室卻也走了錯誤道路。1956年,實驗室的硫酸廠、氟銻酸廠、鹽酸廠大批量排放酸性有害氣體(SO2、S2O2SO、S2Cl2、F2、HCl、甚至ClF3),之後經歷多次強烈酸雨,1958年的一場酸雨ph達到-0.7,1959年甚至達到-1。所有土壤的ph值都在2以下。實驗室生態系統中生物大量死亡,實驗員得各種疾病,平均壽命不到五十歲。

於是1956~1962年的部長A帶領實驗員處理酸雨,使用各種鹼中和,甚至使用了氫氧化銫。土壤ph值迅速上升,部長認為鹼的效益非同一般,便開始大批量開設鈉廠、銫廠、鋇廠,製取各種強鹼和金屬單質。土壤ph達到8時,部長認為最滿意。但是工廠和實驗機構仍繼續大量使用氫氧化鈉催化進行工業生產,部長無法勸阻。實驗室常備軍武力封鎖無效,貪心的工廠繼續生產,1962年土壤ph達到11,植物開始死亡,同年8月,實驗室歷史上第一場鹼雨落地,當屆部長便是死於這場ph為14的鹼雨之中的,聽老一輩說,他當天只是出門購買一些試劑而已。臨死前他知道沒時間避雨了,留下的遺言是「不要管我,繼續與污染對抗!」隨後倒地,在濃氫氧化鈉中化作一堆液體。

部長的死去,生物的再度凋亡,激起實驗員們的狂怒,實驗員憤起造反,封鎖工廠,後來才得知這些違規工廠的幕後黑手是民科犯罪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