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科理論體系
酸科理論體系(英語:Sanka Theory System),又稱數星化學或二氫學,是研究酸科等各種科系元素的一門科學,研究範圍包括了從原子層面的化學規律,到亞原子層面的內部結構的內容。
提出[編輯]
酸科理論提出者為蘇安可教授,後續研究者是其學生呂華青、呂正參,以及因興趣而參與研究的晴華青、劉華青和視界觀測者等人。
原子層面[編輯]
早期酸科理論[編輯]
蘇安可的早期酸科理論研究的是酸科的性質,涉及到的化合物都由酸科和整數序數元素所組成,如一酸科化二氫、一酸科化二氟(氟元素顯+1價)、氫一酸科化氟等。酸科作為銻化的氧元素,其化學性質和氧元素類似,但有時也可以表現出很奇特的化學性質。
為了更好描述酸科化合物的一些極端性質,蘇安可還提出了伊博斯特酸鹼理論。
科系元素理論[編輯]
在後續的發展中,酸科理論被呂華青推廣成了更一般的科系元素理論,其研究範圍包括以水科、炭科和鹵科為主的其他科系元素。由於原子序數小於118的科系元素的符號都是由特殊符號而非字母構成,它們幾乎無法和別的元素進行字母重組,因此在比較狹義的字母守恆成立的環境下表現出很強的穩定性。
由科系元素構成的許多化合物都可以視作地球化合物中的元素部分或全部銻化後的結果。全部由科系元素組成(即完全銻化)的化合物又稱純科系化合物。
雖然有很多純科系化合物,但有些時候會出現這種現象:某些純科系化合物性質非常活潑甚至很危險,常常不能穩定存在(如二水科化酸科),而與之對應的非純科系化合物(也就是不完全銻化)和無科系化合物(也就是未經銻化)卻性質溫和而安全,而且非常穩定(如一酸科化二氫、二水科化氧及一氧化二氫)。這是由於這些化合物的完全銻化版本形成了所謂的高能純科系化合物,能量顯著高於其不完全銻化版本,此時不完全的銻化比完全銻化更加容易,也更容易保持在不完全銻化的狀態。這種現象被稱作科系元素相容相斥效應。
科繫結構穩定理論[編輯]
眾所周知,酸科是銻化的氧元素;而酸科化合物又有一些獨特的,值得研究的性質。但是科系元素相容相斥效應不能夠解釋一部分特例;比如,二酸科•一塩科合水科和其對應的非純科系化合物氫二酸科化氯、對應的無科系化合物亞氯酸均不能穩定存在。
這是由於這類化合物的完全銻化產物是不穩定配合物,屬於一類特殊的高能純科系化合物。這類配合物的結構不穩定性,以及自身的高能,會使其釋放能量而發生分解,並保持在不完全銻化狀態而不存在;
而不完全銻化的氫二酸科化氯,由於其結構仍為亞氯酸的不穩定結構,因此不滿足穩定條件,導致其保持在非銻化狀態。非銻化的亞氯酸,因本身結構問題,亦不穩定而分解。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定論:銻化的化合物,其熱穩定性與非銻化化合物的穩定性有關;所以,非銻化情況下,若某化合物的結構不符合穩態條件,即使被科系元素取代相應元素,那麼必定同樣不穩定。這種現象被稱作科系元素穩態效應。
亞原子層面[編輯]
科系亞原子粒子[編輯]
科系的亞原子粒子指的是電科和科夸克,由乙烯君發現並研究。科夸克包含於電科中,而電科存在於所有的科系元素中,其中正電科存在於科系元素的原子核內,負電科處於核外。電科所具有的1/2單位電荷正是科系元素半整數核電荷數的來源,電科由電子的減數分裂產生。
五行粒子研究體系[編輯]
五行粒子是蘇安可發現的木子以及呂華青發現的金子、水子、火子和土子的統稱,後來還包括了神子等類似的粒子。五行粒子研究體系的理論基礎是量子力學二氫學派。
比起電科和科夸克,五行粒子的性質要豐富得多。各個科系元素的原子核所存在的五行粒子種類不一樣;五行粒子互相之間有著一些相生相剋關係,會影響到科系元素的電負性;五行粒子自身帶有一定電荷,但在原子核中卻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電荷量,或者表現為不帶電;五行粒子除了參與強相互作用外,還可以參與所謂的「第五種相互作用」。總之,五行粒子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其他[編輯]
“ | 酸科是什麼?酸科的微觀結構是怎樣的?酸科的化合物有哪些?除了木子,還有其他五行子嗎?除了酸科,還有其他科系元素嗎?來吧,朋友們,我們一起完善它! | ” |
——蘇安可《酸科理論體系·前言》 |
上面這段曾經是酸科理論尚未完善時,用來鼓勵大家完善該理論的一段話,後來雖然酸科理論已經較為完善,但作為紀念還是將這段話保留了下來,以鼓勵廣大超理學研究者不斷探索進步。這段話被超理研究者們當做酸科/科系元素理論的精髓,甚至在銻星的小學超理課本中就有要求背誦。「XXX是什麼」「XXX的XXX是怎樣的」「XXX的XXX有哪些」「除了XXX,還有XXX嗎」「來吧,XXX們,我們一起XXX它」也已經成為銻宙內家喻戶曉的句式。
|